今天想写四个人,这四个人,我认识他们,他们不认识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自媒体牛人。
第一个:成甲“得到”App《成甲说书》的主讲人,《好好学习》的作者。
第二个:李笑来,原新东方名师,《把时间当朋友》的作者,‘’得到”App《财富自由之路》的主讲人,致力于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先富起来。
第三个:易仁永澄,国内知名目标管理专家。
第四个:V先生,原名郑仁,我不清楚他给自己的定位,但我知道他在如何打造自媒体高手方面功力深厚,他是成甲说的那种“跨界高手”,也是李笑来说的那种“学会了别人教不了的知识的人”,并且在这个领域成为顶尖人物。
为什么我对他们四个感兴趣呢,他们四个都是深度思考者(我称之为“烧脑者”),也是终身学习者,甚至李笑来已经将自己定位为“终身成长者”,我的小前半生都在学习中度过,估计后半生仍然如此,因此,对学习和爱学习者有天然的喜欢。
我从一个博士生的角度看他们,发现他们都不是博士,却过着博士的人生,并乐在其中!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博士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创新,探索新知识,发现这个世界目前还未被发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然后对这种联系给出合理的解释。更通俗地说就是发现问题、解释问题、解决问题或预测问题。用我们的套路,具体来说就是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what)?你的解决思路是什么(how)?为什么这个解决思路具有科学性、合理性(why)?而他们每天都在按照这种模式思考问题。
接下来以他们的文章举例子,内容需要,会对原作者的内容进行简单调整,但会尊重作者原意
在研究问题阶段,他们做到了三点:(1)观察到生活中的重要现象,(2)锁定人们的需求,(3)配之以吸睛标题(当然程度不同哈)。
在解决问题阶段:给出读者落地的策略,作者们在这个步骤往往是最突显思维差异化的阶段,也是最容易暴露他们思维表征的时刻。很多的文章到这块就结束了。作者并不去解释为什么他们给出的策略是合理且科学的,读者也不去追究这个问题,其实这恰恰错过了深度思考的机会。
更进一步,可以用成甲的方法学习这些高手的心理表征,根据我的观察;成甲的心理表征是:底层思维(现象背后一定有规律);李笑来的心理表征是:系统化思维(系统致胜);永澄的心理表征是:程序化思维(凡事都可以一二三)。V先生的心理表征是:简易化思维(化繁为简)。当然他们的心理表征是我的假设,是否正确,还需要在日后进行验证。
在解释问题层面:高手往往还会将问题剖析下去至理论层面。追究为什么第二步的策略能解决第一步的问题,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这个原理就是成甲所说的“底层规律”。
而博士生的本职工作就是”研究”,研究创意就是最大的亮点和志点,用我们话就是“你想讲个什么故事?”, “它是不是足够有趣?”,这取决于你有没有带着发现问题的眼睛去生活。而理论基础则是这一创意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基础,更是重中之重。很多的学术前辈告诉我们,研究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指有足够的理论高度,“立地”是指能够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实质就是能不能对你发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策略,并解释这些策略的科学性。
而这四个人却都具有了这个特点,就是他们不但满足于看到了事物,并且热衷于探索事物背后的规律,他们看到的不是点,而是系统,是本质,简单来说就是“观察事物+深度思考+系统总结+精炼表达”。
他们不是博士,但他们真得在过着博士的生活。
所以,“博士”不是你的人生,而是你看世界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