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点君
央视,高质量保证的两个字。
2018年的第一个月还没过半,就又出了大招。
开播才一周就飙到9.4分,甚至有提前预定年度最高分的气势。
不卖关子,是它——
《如果国宝会说话》
“国宝”说的不是熊猫,而是国宝文物。
这是央视制作的文物纪录片。
别看到“文物”两个字就急着打哈欠,这次的央视完全不一样。
先随便感受一下它的画风。
不再像历史课本,甚至打破以往文物纪录片的常规。
它快——
一集讲一个国宝,每集5分钟。
5分钟能干嘛?吃外卖拆筷子的时间,都不止5分钟。
但,这部纪录片的5分钟,却能迅速了解一件传世国宝。
抓稳了年轻观众希望的“轻”和“快”。
就像是在匆忙的快节奏生活里,给自己快速充电。
它准——
制作团队从300多万件国宝、近百家博物馆、几十处遗址中,精选100件顶级文物。
这100件,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璀璨精华。
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精准代表了一种古人文化。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经历者。
100件文物,100集集数,分4季播出,再加上每集只有5分钟的“轻量级”时长。
把厚重的文物纪录片,变得轻快高效。
但,这还不足以让它冲上9.4的高分。
快、准之上,《国宝》最关键的制胜招,不是狠。
而是萌。
还真没听错,一向严肃的央视,在《国宝》里竟然特别萌。
一解纪录片的沉闷,不仅专业,更鲜活欢脱。
从片头的开场白就开始卖萌:
“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别怀疑,连国宝都会留言了。
如果这些国宝会说话,它们就会为自己代言。
就像这陶鹰鼎。
中国陶器千千万,陶鹰鼎却最特别。
甚至被禁止出境展览。
成了这100件顶级文物中,远古陶器的代表之一。
因为在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里,它是唯一一件以鸟类为造型的陶器。
也因此,连陶鹰鼎的具体用途都还是迷。
不过,有意思的是它的造型。
你会怎么形容它的样子?
以往的纪录片应该是这样的:融合了老鹰外观的远古陶器。
天真了,《国宝》一针见血——
这是一只有着胖胖腿的鹰。
还给胖胖腿特写
胖……陶鹰鼎:再说一遍我刚刚没听清??
俗话说得好,官方吐槽最致命,新词get。
就连对它外观的评价,《国宝》也不放过卖萌的机会:
“神奇的是,陶鹰鼎除了上古的王者之气
同时还——萌萌哒”
我一定是开成了芒果台,这不是我认识的央视!
这还没完,在介绍陶鹰鼎的珍贵之处时,《国宝》还不忘来一记回马枪:
“陶鹰鼎展示着巧技神思
也展示着属于他自己的,肌肉萌”
等等,肌肉萌是种什么萌……
十点君本来还沉浸在深刻的讲解里,突然一口水差点没憋住。
肌肉萌,胖胖腿,就问你怕不怕,超凶!
放眼望去,也就只有《国宝》才敢这么大胆地吐槽国家文物,毫不嘴软。
对国宝的调侃,简直生生不息上了瘾。
不过,这正是《国宝》的终极目的——
把原本高冷的国宝文物,轻轻放在我们的跟前。
用最亲切的方式,让国宝成为我们身边的朋友。
同时,也让国宝为自己发声,传递它的文物精神。
就像这支用仙鹤的骨头,所凿成的骨笛。
骨笛上的七个音孔,证明七声音阶不完全是国外传入的。
而更重要的,是骨笛所传递的精神——
通过模仿美妙的鸟叫,骨笛也成了表演乐器。
是古人从“生存”到“生活”的转变,也是对艺术追求的萌芽。
这正是国宝为自己发的声,述说它背后的故事。
不难发现,《国宝》对文物的介绍,不是从冰冷的历史背景切入,而是亲切地从我们的视角出发。
从最容易引起我们兴趣的地方切入。
例如这黑陶杯。
我们一看到这件宝贝,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它的前世今生吗?
不,是它奇特的外观造型。
《国宝》早就摸清了观众的心思,第一句话就让人有了兴趣:
大家对「薄」有怎样的理解?
这简单易懂的问题,避开了最晦涩的历史背景。
也让我们对这件国宝的秘密,变得更加好奇。
1厘米算薄吗?或者1毫米?
不,黑陶杯的「薄」,是0.2毫米。
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最质朴的材质(陶)邂逅了最巅峰的工艺。
这件高挑美艳的黑色陶杯,最薄处达到了0.2毫米。
连保管它的工作人员,都不敢轻易碰它。
就算用高超的现代工艺来还原复刻,都很难达到这0.2毫米的极限薄度。
无愧是黑陶界的中华小当家,神赐之手。
此时的我们,都被这精湛工艺吸引了所有注意力。
但,《国宝》想做的,可不仅仅是引起观众的兴趣。
它还在保证通俗易懂的基础上,献上了最精辟和专业的讲解。
短短5分钟内,围绕着一件国宝,塞满重中之重的精华内容。
到目前为止,《国宝》其实只解决了一个问题。
古人制作的宝贝长什么样?
接下来,还有两个更关键的问题——
制作的难点在哪?制作来干嘛?
继续用黑陶杯举例。
0.2毫米,难在哪?
不仅难在匠人的手艺,更难在制作黑陶杯的快轮。
快轮如果不稳,这么薄的杯壁就很容易破碎。
《国宝》接着发问:这黑色的陶杯,该怎么制作?
十点君原本还在担心,对制作过程的介绍,会苦涩难懂。
然而,让人称奇的《国宝》才不会这么做。
随着一句旁白:史前时代的黑科技,或许是这样的。
《国宝》画风一转,竟然响起了激奋的电子乐。
就连画面也变成了带感的动画,再配上简洁的解说,甚至让人想快退二刷,再体验一把这绝妙的文物介绍。
黑陶杯的复杂工艺,一下就被阐述清楚。
十点君看了差点落泪,实在刷新我们对文物纪录片的固有印象。
先等等,你以为《国宝》这就结束了?
还早,这清流般的介绍,几乎在每集都会出现——
又例如这件玉龟壳。
玉板上,有很多规则排列的小圆孔和直线箭头。
它的制作工艺不难,但用途是什么?
有人说,它是人类史前文明中,最尖端的科技和文化。
一般的文物纪录片,会这么讲——
通过对十以内的数字进行一定的排列组合,能达到一种极度平衡的运转状态。
所有的数字,横加竖加的结果都是15。
而玉版上的箭头和圆孔数量,跟这算法一模一样。
然而,《国宝》还会这么讲——
又直接甩出一组动画。
用最简单的动画和例子,说清文物背后的复杂规则。
嫌简笔动画太单调?《国宝》又双叒画风突变——
立马响起迷幻的电子舞曲,把国宝变成闪烁的舞池;
把装饰变成耀眼的音符键号。
十点君硬是按住了跟着抖动的双脚。
发现没,枯燥的从来不是文物,而是我们刻板的想象力。
这,正是这部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不仅快、准、萌,还通俗易懂,无比亲切。
颠覆了文物纪录片的传统形式,更颠覆了我们对国宝的认知。
看B站这刷屏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就能知道它多优秀。
这样的作品,才对味。
以往沉闷的文物纪录片,在习惯生活快节奏的年轻观众面前,开始显得有些乏力。
所以,它们也在随着时代,改变。
我们已经有过很棒的先例——《我在故宫修文物》。
记录下匠人们叹为观止的文物修复过程,不仅让人肃然起敬,更拉近了我们和文物的距离。
《我在故宫修文物》
而现在,我们又有了惊艳的《如果国宝会说话》。
这才是文物的意义。
它们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瑰丽和奇妙;
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静静地和我们对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让我们惊讶,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山河,曾经是多么雄伟壮阔。
它们永远是中华文明最伟大的坚硬靠山;
而我们,也永远为此自豪。
终于又能说出这句话:想看的,B站就有。
今天,得为国宝点个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