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6号,《中国有嘻哈》正式收官,大众纷纷将目光转向这个追求“real”的地下说唱文化;时隔6个月,《中国有嘻哈》冠军GAI携手重庆湖南一众说唱歌手们推出新的歌曲MV《长河》吸引了大量关注,众人感慨说唱歌手们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纷纷效仿穿着潮牌衣服,喝着江小白白酒,整天嘴里挂着Keep it real.
江小白这个白酒品牌悄无声息地给粉丝们注入了“兄弟间就要喝白酒畅饮”这一观念,借由MV大获成功。
首先,《长河》是一个十分优秀,具有浓浓中国风的嘻哈歌曲MV。给我们展示的场景是奔腾的长江,重庆魔幻的轨道交通,一层接一层的楼遮住天空。开头“人生的长河,我把酒当歌”奠定了全歌的基调,兄弟们白手起家,为了江湖情谊相聚一起推杯换盏,大富大贵后莫忘彼此,迎合了当代奋斗年轻人的心。试问,谁不是每天奔波劳累,都是普普通通的社畜,都有一个不甘现状,心有江湖的梦想。从这一点上,MV就定位成功。
这里用广告学理论来分析,是用了奥格威的品牌形象法。用消费主义理论来分析:
在同类竞争中,江小白白酒的使用价值(口感)并不能与其他老牌厂商相比,反而由于制作成本低而形成竞争劣势。所以不得不诉诸于符号价值,结合当下年轻人追求个性不受限制的时代心理,重新进行产品和广告的形象包装。白酒并不是一个新兴产业,恰恰相反,白酒的市场已经被各大品牌所垄断。以往白酒都是以高姿态的态度,追求高品质,精英商务气息。而江小白将酒瓶变小,从圆柱体变成扁平体,同时贴上个性化标语。这一过程使用价值几乎没有改变,但符号价值彻底改变,使得江小白的形象被激活。
年轻人不再是消费酒精刺激物,而是消费在白酒之上的能指符号,即在生活重压之下,在复杂社会之下,年轻人与兄弟姐妹相聚一堂,消费一天的辛苦和希望长久的江湖情谊,以及附着之上的嘻哈文化潮流。
江小白因此成为喜欢嘻哈文化的年轻人心驰向往的身份象征符号,并通过每一次的消费实践再现和再生产了这种符号背后的所指内涵:一种象征豪放的酒桌文化,甚至是男权思想的体现(嘻哈文化中男歌手占据大多数)。
在江小白问世之前,白酒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一直是:圆桌文化、身份和阶层的象征、父辈交际必需品、与年轻人无关、一醉方休...... 而江小白剑走偏锋,则选择了消费群体看似较少的细分市场,一方面规避了已经竞争剧烈的行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迅速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在这个层面上,江小白是成功的。
不仅如此,江小白为了强化其品牌形象,还做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
江小白推出了一种表达瓶,将文艺标语写在瓶子上。
“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简单”
“一个人,喝酒不是孤独,喝了酒,想一个人是孤独”
“兄弟间的约酒聚会,应该无关应酬和勾兑”
“我把所有人都喝趴下,就是为了和你,说句悄悄话”
这跟杜蕾斯的爆款文案很像,在这些标语下,酒不应该是应酬的工具,而是真诚交流、情绪表达的催化剂。江小白给白酒赋予了新的社交内涵。堪称句句经典,字字灼心。
初识江小白的消费者,最容易被它瓶身的文案所征服,看到它的文案貌似说的就是消费者自己现在的处境,给我们提供了情绪释放的理由。创始人陶石泉曾说:做一个有真实态度的品牌,来真诚对待消费者,对消费情绪的深度挖掘,用直达人心的文案表达,让品牌回归简单,品牌真诚跟消费者沟通。
重文案,重场景,采集年轻人不同职业的口语,抢占心智,把情绪场景与江小白酒画等号。
江小白的文案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对用户心智的足够了解。如何与粉丝建立起联结,这是很多品牌无从下手的问题。
“社群”和“社交”一直是互联网的焦点,卖“手机”的小米和卖“书”的逻辑思维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作为“一瓶酒”,江小白具备天然的社交基因。长期关注江小白的粉丝都知道,他们每年都会围绕一个主题举办一场约酒大会,邀请粉丝参加,2016年的主题为“小约在冬季”。粉丝来自各行各业,每一个被邀请的粉丝又邀请了自己的朋友来参加,目的就是打造一场“现实版的朋友圈”。
用户是品牌创新的焦点。在粉丝运营方面,江小白通过场景化营销提升粉丝粘度,让“小聚小饮小时刻”的饮酒文化渗透进核心粉丝圈,再通过一系列营销方式做品牌粉丝到衍生族群的图层传播。而这一创新是基于年轻人饮酒态度转变的洞察。酒不应该是应酬的工具,而是真诚交流、情绪表达的催化剂。
“产品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原点,互联网是链接用户的支点”。江小白最新推出的“表达瓶”颠覆了以往“品牌说什么,用户听什么”的模式,通过H5让粉丝参与语录撰写,把发声的主动权让渡给粉丝,聚焦粉丝参与感,激发粉丝表达,让粉丝成为江小白品牌的主角。这也恰好与小米“参与感”的“三三法则”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