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很快就要适应纽约的节奏。这里的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无论是呼啸而过的地铁,还是街头步履匆匆的人们。飞快的工作节奏、飞快的走路速度、高耸的楼宇、拥挤的街道、不等红灯的行人……这是我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如今也没有太大改变。
在这里呆了一年后决定回国实习,然而国内的时光反而坚定了自己要先在这里找工作的决心。即便依然缺乏“我能做到”的信心。在美国经历少又不是技术背景的我如何参与这高强度竞争呢。
下决心开始投简历,经历了大多数的石沉大海,经历了一轮又一轮面试。从磕磕巴巴到渐渐流畅,从电话到现场面试,从接到通知的喜悦到收到拒信的心如止水。尝试着在茫茫大海里检索关键词,试图搜出匹配的、不需要太久工作经历要求、不那么“technical”的职位。
我明白了在这座城市独立生活的艰难。
开始实习后,才明白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从小做起,渐渐积累能力和争取实践经验。周中上班和上课,周末赶作业和开会,用上所有碎片时间,但找工作的时间依然寥寥无几。
如此”丧“和焦虑的开头陈述,想必你一定疑惑,为什么还要在这里。
一年之前的我真的不知道,也许我的回答是,这里有最厉害的公司、有超棒的购物中心、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有一流的美术馆博物馆。
而如今的我似乎有点明白了我的答案。
我一个实习的女老板今年快六十岁了,她和她十多年的情侣在纽约成立了金融服务公司,名字与她的别墅院子同名,是美国1981年建造的。”我在华尔街在金融行业工作数十年,一直在各类企业。退出后开始自己成立公司。“当年为了给公司想一个logo,她满世界跑得寻找灵感,还用纸片把logo做出实体形状。她同时还成立了一个女性职业发展协会。我第一次见她时,她滔滔不绝、声情并茂地讲述她的初衷和愿景——如何让女性更有竞争力。
她可以出口成章地表述女性在职业发展上的各种数据(例如五百强公司女CEO比例)和在职场上受到的不公(例如获得和男性同样成果却没有被表彰/得到应得待遇)。”今年是2018年了,不是一九六几年,但居然依然没有有效解决方式。“她每天都打很多电话、写文章做图片、处理客户来信、独自或者和年轻人一起工作,”我是真的非常非常想把网站和APP做好“。
我知道,为此,没有任何相关专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她一个人学了很多、做了很多她舒适圈以外的事情,为了心中所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她说,年轻的时候满脑子想着怎么赚到和老板同样多的钱,如今通过努力实现财务自由。做瑜伽和投资瑜伽公司、减肥、烧意大利菜、每年去瑞士住一个月、满美国跑、帮助年轻人,生活已是如此丰富多彩,却仍没有停下“折腾”的步伐。
结束一天的工作,和印度妹子一起向地铁站走去。她开始问我会不会回国、毕业后怎么打算,我都如实回答。她在著名设计学校Parsons(帕森斯设计学院)学设计,高中在一所国际高中,所以英语好到如同母语,和我遇到的大多数三哥三姐的迷之口音完全不同。“我父亲勒令我毕业后一定回国,我家有家族生意需要我回去帮忙,他说四年本科是最大期限了。”她的语气里带有不舍感,“我的一些朋友毕业后也有回去的,但是大家都……我们可是在纽约城生活过的啊!”New York City,NYC,她的语气如此强烈,是那么的喜欢这里。我知道,对于一个艺术生而言,这里的艺术气息、商业氛围、顶尖学校、一流人才,确实如此让人不舍离开。
和另一个实习公司带我的小姐姐聊起,她本人也是国际学生,在德国居住多年,但上进的她颇为乐观且工作一丝不苟。“我本科是学fashion merchandising。“ ”所以这个专业学什么?“ ”时尚的零售、商业运作等等,”她笑着说,“在纽约学到最多的是如何做传播。” 也许和她一样,有一天也许会离开这里离开美国,但在这座城市汲取的知识、技能、灵感、体验却是真切而丰富的。
这座城市的美好源于跳跃着的梦想与活力。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背景的人们,为了不同的目标,在快节奏而高竞争的纽约生活、奋斗、追寻。我不想多提负面的东西,只是想再贪恋一会儿这充满创意感与好奇心的基因、尊重每个个体与互相理解包容的多元性、鼓励追求梦想与不断进取的文化、崇尚自由与独立的价值观。他们是相信这些的,又将这些注入了商业与品牌、文章与艺术……而这些“软”的方面才是真正迷人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