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读后感
你有没有发现父母们都是“好奇宝宝”,特别喜欢问“为什么”?
当孩子把你刚刚整理好的床铺弄得一团乱时,你会问“为什么”;孩子在你转身的一瞬间就把桌上的饭菜洒落一地时,你也会问“为什么”。
或许正因为我们心里存在这么多“为什么”,自孩子出生后我们就开始在各种育儿书籍中寻找答案,寻找管教孩子最好的方法。
那到底该怎样管教孩子才最有效呢?美国教育家简·尼尔森提出了一个广受父母认可的方法——正面管教。
简·尼尔森是7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祖母或外祖母,同时还是两个孩子的曾祖母;她是教育学博士、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职业心理治疗师,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她曾创作多部育儿相关的作品,帮助无数父母解决了育儿难题。她的作品《正面管教》自出版以来被翻译成16种语言在全世界传播,成为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进入中国后也广受中国父母的欢迎。
“正面管教”到底什么意思呢?在了解它的定义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与他相对的两种管教方式——“骄纵”和“严厉”。
比如,孩子在幼儿园打了人。
严厉型的做法是:“无论如何,打人是不对的,必须马上去跟别人道歉,并罚你回家后不许看最近每天都在看的动画片。”
骄纵型的做法是:“没关系,我知道你是无意的,我相信你以后再也不会这么做了。”
显然,这两种方式都不是最佳的做法。用简·尼尔森的说法:严厉型的做法只有规矩没有自由,孩子没有选择的余地,父母让孩子怎么做,孩子就只能怎么做;骄纵型的做法只有自由没有规矩。孩子有无限制的选择权,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孩子在幼儿园打了人,道歉是规矩,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是“自由”,至于道歉的方式,可以是孩子的选择权。
那正面管教型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简·尼尔森指出:“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它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它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人生能力。”
因此,正面管教型的做法一定是既有规矩也有自由,拥有限制的选择权。比如就打人这件事来看,大人会先问孩子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可以给孩子一点时间,并私下跟老师沟通,了解情况之后再与孩子讨论此事。再次讨论时该怎么进行有效的管教,我们可以以《正面管教》这本书中提到的4个有效管教的标准为参考。
这4个标准也正是正面管教的特点:
一、管教时的态度既和善又坚定——跟孩子沟通时,控制好情绪,并且不要来回改变你的言辞
“和善”我们可以理解为和蔼、平和、温柔、善意等。不管你想取哪个含义,总之我们需要充分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对我们自己的尊重。严厉型的做法往往缺少尊重,而骄纵型的做法则往往缺少坚定。
比如,你跟孩子在沟通打人这件事的时候,孩子情绪不好跟你顶嘴,不尊重你,和善而坚定的做法是你走开,出门或者到另外的房间去。尊重是一个主动行为,我们不能强迫别人尊重我们,但我们可以充分尊重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走开就是我们尊重自己的行为。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可以为孩子树立控制情绪的榜样。
平复情绪之后,你可以跟孩子说:“宝贝,妈妈(或者其他管教孩子的人)特别理解你的感受,但你刚才跟我说的话让我很难受,我觉得你不尊重我,所以我走开了,以后我也会这样。等你不生气了,觉得可以尊重我的时候再来找我,我们再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坚定并不意味着有惩罚或者控制。和善而坚定的态度等于是对孩子、对你以及对当时情景保持尊重。
二、有助于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跟孩子沟通时,不但要关注事件还要关注孩子
有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犯罪的孩子都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如同吃饭喝水可以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一样,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人的最基本情感需求。它们是所有人做任何事的首要目标,孩子更是如此。这可以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如同学之间的关系或者学习成绩等。
因此,在管教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注意自己的做法,不要让孩子丧失归属感和价值感。回想所有校园暴力事件中的孩子(比如当年的马加爵一案),几乎每一个孩子都缺失了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在幼儿园打了别的小朋友,如果你没有了解清楚原因就一味地要求孩子道歉甚至惩罚孩子,孩子一定会感到无所依靠,不会有归属感。而且,此时的惩罚对孩子是无用的,它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在管教过程中起反作用。
三、长期有效——跟孩子沟通时,你的方式不只在当时起作用,更主要的是要有长期的作用
惩罚看上去好像是一个立竿见影的方式,这也是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喜欢用惩罚的主要原因。但受到惩罚的孩子通常不会因此而获得成长,他们的错误行为也不会因此得到了纠正。最主要的是惩罚并没有长期效果。
什么是长期效果呢?
正面管教主张孩子犯错时要告诉孩子怎么做,而不是仅通过惩罚来让孩子知道犯错。孩子学会了“怎么做”就是长期效果,因为这让他明白了下次遇到同样情况时的处理方式。
比如,孩子说他打人是因为小朋友故意破坏他精心搭好的积木,他很生气所以才动手打人。有长期效果的做法一定是我们要告诉孩子再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做。比如,让捣蛋的小朋友给自己道歉,并且帮忙搭建好刚才的积木,如果被拒绝,可以找老师帮忙,说出你的问题,要相信老师会帮忙妥善解决等。
尽管不是十全十美的方式,但是以正面的方式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培养孩子正面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长期效果的体现。
四、教给孩子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和人生技能
林肯说:“品格如同树木,名声如同树阴。我们常常考虑的是树阴,却不知树木才是根本。”良好的品格是一切的基础,品格教育被越来越多的父母所重视。在《正面管教》这本书中,简·尼尔森列出了20项优良品格,供想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老师和家长参考。比如责任感、好学、自律、自我控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就拿前文讲到的幼儿园孩子打人一事来说,你用正面管教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之后,他首先明白了打别人的做法不可取,让他意识到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另外,孩子与你沟通之后获得理解并得到了处理问题的建议,这让孩子感受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而且如果问题顺利解决还能让他体会到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今后也会更愿意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在应用正面管教的方法时,你会发现“正面管教”不仅能够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同时还能交给孩子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有价值的社会和人生技能。
“正面管教”的关键词不是“管教”,而是“正面”。当我们与孩子的沟通建立在尊重与合作的基础上,专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惩罚错误的行为时候,我们会慢慢发现孩子拥有良好的品格和优秀的技能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养育孩子对父母来说本就是一门终身的必修课,不管我们是从书中寻找答案还是从别人那吸取经验,都是希望这门课修能得一个好成绩。愿有育儿困扰的父母都能从《正面管教》中寻得一个好的方法。
比奇网 www.biq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