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是一种态度;能吃,是一种乐趣;懂吃,是一种享受;会吃,是一种学问。真正的生活者,源于对食物的无比热爱。本书中精选了梁实秋记忆中的味道,唤醒的不止是对食物的眷恋,更承载了对人和过去时光的无限怀念。带来的是一片乡愁,一段回忆,一种情怀,一种人生。
书中介绍的烧鸭,锅烧鸡,芙蓉鸡片,瓦块鱼,爆双脆,煎馄饨,水晶虾饼,满汉细点,生炒鳝鱼丝,韭菜篓都菜,每一篇都让人心向往之。不知道作者以前常去的东兴楼,致美斋等馆子现在北京城里是否还能寻到踪迹,即使找到了,味道又能否和作者当年吃得一样呢?如果烹调是艺术,这种艺术却不能长久存留,只能留在品尝过的人的齿颊间,只能留在人的记忆里,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名厨难得,犹之乎戏剧的名角,一旦凋谢,其作品便成广陵散矣。
作者的笔下也有让人忍俊不禁的语言,“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作为秦岭以南出生的我,应该也算是南方人,以前却是不太爱吃笋的。直到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了春笋和冬笋的区别。春笋不但细嫩清脆,而且样子也漂亮。细细长长的,洁白光润,没有一点瑕疵。春雨之后,竹笋骤发,水分充足,纤维特细。古人形容妇女手指之美常曰春笋。春笋怎样做都好,煎炒煨炖,无不佳妙。油焖笋非春笋不可。冬笋不生在地面,冬天是藏在土里,需要掘出来。因其深藏不露,所以质地细密。北方竹子少,冬笋是外来的,相当贵重。在北平馆子里叫一盘“炒二冬”(冬笋冬菇)就算是好菜。东兴楼的“虾子烧冬笋”,春华楼的“火腿煨冬笋”,都是名菜。实际冬笋春笋原为一物,只是出土有先后,季节不同。
看完这本书,不怎么吃笋的我也想找找应季的冬笋和春笋来尝尝。感觉如果不好好对待这种食物,简直枉费了它破土而出的艰辛。特此致敬本书作者,让我在吃这一途上找到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