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楚辞·九章·惜往日(十五)


昨天我们聊到,诗人通过“佳冶”与“嫫母”的意象对比,构建了楚辞中经典的“美丑倒错”隐喻体系,揭露了谗人颠倒黑白、自我膨胀的丑态,以及战国末期楚国政坛的谗佞。

嫫母作为传说中的貌丑之女,却“姣而自好”强行饰媚;而真正的“佳冶窈窕”者反被边缘化,体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乱象。

诗人以香草被弃、美人见妒的意象,痛斥楚国朝廷“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黑暗现实,表达了对“美政”理想破灭的悲愤。

“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意为纵然有西施般的美貌,谗言与妒忌仍会取而代之。

西施之美容:西施作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本象征高尚纯洁之美。屈原以“西施之美容”自况,暗喻自己如西施般怀瑾握瑜,却反遭妒忌排挤。

谗妒入以自代:“谗妒”指嫉妒与谗言,体现小人构陷;“自代”取代我的位置,暗指屈原被排挤的境遇。

“谗妒入”三字力透纸背,揭露了小人构陷的卑劣手段。一个“入”字,生动刻画了谗言如毒蛇般悄然渗入君王耳目的过程。

而“以自代”三字最是诛心,点明奸佞之徒妄图取代忠良的险恶用心。这不仅是屈原的个人遭遇,更是所有正直之士的共同悲剧。

此句诗人以绝代美人西施为喻,道尽了忠臣遭谗的千古悲愤。诗中“西施之美容”与“谗妒入以自代”形成强烈反差,展现了屈原对楚怀王昏聩、小人当道的痛心疾首,同时也揭露了楚怀王时期政治的黑暗。

“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意为欲陈述心志以彰显品行,却因进谏获罪,实非意料所及。

愿:“愿意/希望”,表决心。

陈情:“陈述内心真情”,指向上天或君王表白忠诚。

白行:“申明自己的作为”(或作“清白之行”),重点在辨明自身高洁无私。

得罪:“因罪受罚”,但此处可反向理解为“触怒君主而不知罪在何处”。

之不意:“出于君主的悖逆之意”,暗指楚王的反复无常。

此句是诗人对楚王昏庸、小人谗言的悲愤控诉:自己忠君高洁却遭无故猜忌,本来欲直言正告,却因君主既无法理解,更听信谗言,导致蒙冤莫辩。

“情冤见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意为冤情终有昭雪之日,如同星辰终归正位。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破灭的痛惜与对君王昏聩的悲愤。

关于“情冤”存在两种主流解读:一是指政治冤屈终将昭雪(“冤”通“决”,意为决断、明辨);一是指忠贞之情与冤屈交织的复杂心境(“情”为赤诚,“冤”为蒙蔽)。

“日明”既指太阳照耀,又喻君王醒悟;“错置”既写星象,又讽政局。

“列宿错置”:以星宿错位喻指政治秩序的崩坏;在天文意象上,暗含楚国“斗柄指东”的立国星象,暗示纲纪失常。隐喻奸臣当道导致法度混乱。

在此,诗人将瞬间的冤屈(“见日明”)与永恒的星象(“列宿”并置,强化悲剧的宿命感。

此句诗人借自然现象(日月星辰)隐喻人生境遇,表达清白终将得证的信念,以及人生际遇的无奈与哲思。暗含对楚国政治生态的绝望——即使星象复位,已逝的忠良不可复生。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