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迎来了很久没碰过的作文课。之所以是很久没碰,一来孩子们不太爱上作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作文课实在是太难上了。
一说到作文,那真是不管学生、家长、老师都非常头疼的一件事。从学生来看主要存在选材难、写作难等问题;从家长来看,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写的作文不够优美、不够具体但却又不知道从何辅导起,或者是辅导过度;对老师来说,作文怎么教,教了以后学生又吸收的了多少是最大的问题。
从开始上课起,作文就是我反复琢磨的一门课。课堂到底是以写为主还是以说为主,作文到底是一周训练一次还是两周训练一次,到底是以启发学生为主还是以给例文仿写为主,作文到底是当堂写好还是回家写好……类似这样的问题几乎每周都会在我的脑内上演,我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否决一些想法,又不断增加一些新的想法,最后得到了以下几点还算有帮助的经验。
1.修改作文是非常必要的
从前,作文课我都是采用上作文课-回家完成作文-交上来我评改-作文点评(15-20分钟)的形式,一般一篇作文到发下来学生看老师的批改就到头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学生的作文进步不大,很多反复讲解的知识点学生都还是掌握不了。经过反复摸索,我渐渐感受到了修改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学生第一次的写作其实思路并不清晰,经过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思考,往往第二次的写作明显好了许多。
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课堂时间有限,如果仅仅让他们修改,课堂时间是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在这周,我再次调整了我的作文计划,后八次课,我决定采用“同篇作文不同训练点”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a.两次课都对同一篇作文进行练习,即是一篇文章写两次;
b.第一节课为内容课,主要是提供思路,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寻找写作素材。本堂课以大量提供范文为主,上课时主要对范文的思路、选材、思想进行分析,而不过多纠结于作者的写作手法;
c.第二节课为技巧课,选题主要针对上次作文中学生存在的问题,选择某一个点切入。本堂课范文精讲1-2篇,主要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然后对上一次的作文进行修改,并用上本堂课的所讲内容。
这样,经过两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作文的理解可以更深入、更牢固一些。
2.题材一定要在平时搜集
周六的时候,天降大雾,五年级在进行完课前讨论之后,我顺口提到了早上的天气,让他们谈谈今早的感想。没想到,话都没讲完,全班都炸开了锅,每个人都举起了小手,想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我。
所以,孩子是有强烈的表达欲望的。那为什么具有表达作用的作文会让他们望而却步呢?其一,在低年级不正确的作文引导会让他们将作文仅仅与考试联系起来。考试是痛苦的,所以讨厌作文也就顺理成章了。其二,之前不成功的写作经历会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一件特别困难、特别需要技巧的事,而恰恰忽略了写作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三,孩子的记忆力是很短暂的。很多东西记得快但是忘得也快。如果不是最近发生的,一旦让他写需要回忆的事情,很多细节他就记不得了。但是又苦于老师说要有真情实感,所以一旦某个细节记不住了就会纠结很久,痛苦很久。如果记忆力好一点,又会犯下事无巨细地描写不相关的事情,最后变成“流水账作文”的结果。
面对这种问题要怎么解决呢?那就一定要在事情发生的当下,在孩子还有记忆,有这股新鲜劲的时候,赶快让他写下,当他以后再碰到类似题材的时候,便可以很快回想起当时写的这篇文章。
一些和作文无关的小事
1.作业一定要及时批改,及时发现。及时反馈能够最大化激励学生做出相应行为。
2.作文的选题一定要反复斟酌。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觉得有意思的题目,来激发他的创造热情。
3.作文课的开始便要将作文题抛出,整堂课都围绕着这个题目来引导,而不是讲一个相关的,最后作文题是另外一个。中国的学生思路转换不过来。
4.学生可能并没有大人想象的那么厉害,我们有时会过高估计他们的能力,而他们因为年龄小、碍于权威、不知如何表达而不能将自己的困难说出,所以只能消极反抗——拖延、抵触写作文。所以,写作时尽量把梯子搭的矮一些,台阶的间距小一些是有必要的。
大概就是这样一些吧,下周加油!G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