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计算慢、逻辑差,祸根居然埋在9岁前,3-9岁孩子家长必看

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哪些东西必须学,哪些东西可以放一放再说?

这大概是困扰每个妈妈的教育难题之一。

同事小佳前两天打来电话,问女儿4岁了,除了学英语,还应该学点啥?内心的焦虑从电话那端直接传导到这一端。

其实,3-9岁,有两种能力培养一定不能错过:一是语言启蒙,另一种就是思维能力养成。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为过来人,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下我的心得体会。

1

大家都知道,3-8岁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期,抓住这个时机的妈妈会发现,孩子对英语的兴趣和语流语感,明显优于启蒙较晚的孩子。

同样,3-8岁也是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期。

抓住这个时期进行充分的思维开发和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会远超同龄人。在数学学习上自然也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像登顶《最强大脑》的尤冠群、孙奕东这些孩子,无一例外地,从小就在进行数理思维启蒙。

相反,有些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学,数学学习吃力:

· 计算掰手指,速度慢总出错· 讲过的应用题,一变题型就不会· 读不懂题意,对数学越来越没兴趣

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数理思维。

一步没跟上,步步跟不上,不只影响小初高12年的数学学习,甚至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孩子一生的成就和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2所以,如果你家孩子处于3-9岁,我的建议是,妈妈们别犹豫,宁可不学舞蹈、不学钢琴、不学画画,也一定要让孩子学习数理思维。

未来有竞争力的孩子,一定胜在思维能力上。

我家孩子是在5岁的时候,给他报的在线数理思维课,其实如果更早意识到,3岁开始学习肯定更好。

而我选择的品牌,就是现在各大平台都在力荐的火花思维。

原因很简单:1、课件风格孩子喜欢;2、课程体系完善;3、一线师资大品牌。

(当时从L2级开始学的,课程根据孩子的年龄参与分级测评)

现在孩子学了有半年多,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对图形拼接、20以内的加减运算信手拈来,很多同龄孩子理解起来特别吃力的图形变换,儿子做起来也十分轻松,而且越学越喜欢。

下面我就详细讲讲孩子的上课体验。

先说说孩子的“心头好”——互动课堂+游戏礼盒,动手动脑超过瘾

他家的教学方式很特别,是真人老师直播互动,配合实物教具,动手动脑,像做游戏一样学数学。

(小家伙5秒拼好一个正方体,还跟老师互动说出它有6个面、12条边,是小队里最快的。之前可是连正方体和长方体都分不清啊)

毕竟数学概念理解起来很抽象,如何让孩子从实物过渡到理论,真正感知知识背后的原理,方法很重要。

报名正式课后,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对应当前的学习模块,包邮寄送相应的教辅礼盒。不仅上课用,还能当日常动脑小玩具,超赞。

教学能抓住孩子对物体形状、颜色认知敏感的特点,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动手操作上,一个步骤对应一个知识点,充分激发思考力。


在学习凑十法的时候,用小球的变化直观演示出“凑”的过程,理解巧算的含义,孩子轻松能学懂。

顺便说一下,火花是小班教学(L1-L5为不超过6人,L6-L9为不超过8人)。课堂气氛很好,有小队合作任务也有抢答环节,跟学校课堂是一样的,内向外向的孩子都适合。

再来说说课程的突出亮点——超萌人物IP+动画课件,激发兴趣主动学

小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较弱,学习时经常坐不住。而火花思维的课不用担心,自主设计的方块猴、小鳄鱼等萌萌的卡通人物跟数学相结合,边玩边学不枯燥。


刚接触课程的孩子,很容易被吸引,跟着卡通故事的剧情走,40分钟学习状态全都在线。

就像学习L2的专题时,贪吃鳄鱼的嘴巴就像“>、<”两个符号,只要观察鳄鱼吃掉多的或少的,就能轻松记住它们,完全不会搞混。


可见,为启蒙孩子的数感、计算、图形、推理等多种数学思维能力,课程研发团队确实很下大功夫。

选择实力大品牌不走弯路——完善的课程体系+业界超强师资,孩子学完会用

我仔细扒了扒,火花思维的创始人罗剑不止一次提到过:火花的投入(教研资金)目前在业内是最“重”的。

从幼儿园到小学全年级细分为L1——L9九阶课程体系,每个阶段精准匹配小学教材的教学内容。

比如,L1阶段是建立分类思维,孩子理解数、形、空间的基本概念,使用教具动手拼图,形成空间想象力;L2是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形成对应思维,在动作层面学习加减运算,鼓励孩子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真正培养数理思维,做到学以致用。

这样一整套课程环环相扣,完全按照孩子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进行学习,孩子听得懂能理解,学得更扎实。

学完能收获分类、对应、归纳、推理等18种思维方法,10种逻辑思维能力,养成专注、倾听、反思等9大学习习惯,智商情商都能得到提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