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 “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一篇文章说透

小学、初中、高中的家长都会常常问我一个相同的问题:孩子做现代文阅读时,简答题做得不好,怎么解决?

为什么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会遇到同一个困难呢?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试题考查的根本能力是相同的;二是,相当多的孩子在语文的根本能力上小学时就没学会,而且一直到高中也没解决。

那么,现代文阅读的简答题考查的是什么根本能力呢?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能力呢?

相当多的现代文阅读简答题都要用到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能力——概括压缩。阅读一段文字,首先要经过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然后才能根据不同的需求将头脑中整合过的信息有序地输出。而答现代文阅读简答题,就是这个输出过程。如果输出得不恰当,首先应该回到阅读的初始阶段,做好信息的提取与整合,而不是单纯地练习如何输出。概括压缩,就是信息整合的另一种比较直观的说法而已。

概括压缩,是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一个非常基础的能力。当你阅读一段文字时,如何能看出来你精准地把握了原文想要表达的内容呢?就是你能够准确地概括、压缩出来它的主要信息,即:原文的主要内容。

站在出题人的角度上,这同一个能力则可以变化出许多种不同的考查方式来。

概括压缩能力在各个学段考试中的体现小学阶段,会让你概括一段文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或者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甚至直接让学生写出文段的中心思想。

从这一天起,他把整个身心扑在这部书的创作上。他缓慢地,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地写着。他忘却一切,全部身心都沉浸在书中的人物形象当中,也初次尝到了创作的艰辛:有时候那些鲜明生动、难忘的景象清晰地重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但他无法用笔墨表达,写出来的字句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缺少生气和激情。

已经写好的部分,他必须逐字逐句全部记住。否则,线索一断,工作就要受到阻碍。母亲忐忑不安地注视着儿子的工作。

①文出自原苏联小说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主人公是②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答案: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 (保尔)②写保尔艰辛创作的情形。初中阶段,会换一个方式问,比如就标题或者文章中的某句话问“为什么这样说啊”。其实就是看学生是否读懂了每段的主要内容,一段概括一句话,就是这个原因了。

北京,北京  陈启文

我这个外地人,在北京呆得越久,越能感受到他的独特魅力。

北京之大,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大。北京包容一切,亦可消化一切。北京很傲慢,但没有偏见,他把所有的人都视作自己的子民。坐着板儿爷的洋包车在老胡同里逛着时,板儿爷问你,哪儿来的啊?你告诉他,湖南来的。唔,板儿爷唔一声,湖南好啊,湖南出了个毛泽东啊。如果你告诉他是广东来的,唔,板儿爷同样唔一声,广东好啊,广东有钱啊。板儿爷这样唔着,夸奖着,像个长辈在夸奖自己有出息的儿子,你下意识地就会觉得,北京的确像是一个严厉而慈祥的父亲。

在北京,我住得最多的一个地方是菜市口。那里有一家很适合我这种小地方来的人居住的旅馆。我孤身一人在这里住着时,从来没有漂泊异乡的孤独感,傍晚时我喜欢在这里闲散地踱步,黎明时我喜欢听燕子和鸽子的呢喃,北京一下变得充满了生活的味道。这让我时常会有一种错觉,我已不是从外地来的一个匆匆过客,我一直就住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我喜欢这里的干净,有风也有阳光,人也不太拥挤,而且非常方便,它离很多我想去的地方都很近,陶然亭、天坛、大观园、琉璃厂文化街……

走几分钟就到了邮局,可在第一时间买到全国出版的最新报纸和杂志。紧挨着邮局就是地铁口,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看看书,一条路上就有两三家书店,都不大,但书很上档次,商务、三联、中华书局,在这样的书店可以“泡”,就是泡上一整天也没有人撵你。

在夕阳的余晖中与一条老胡同相随而行,墙壁上挂满了各种花草爬藤。走进这样的地方,你才感觉到胡同和四合院是结伴而生的,乍一看,一幢幢灰色旧楼就像刻出来的版画,木刻画,它与江南那些田园诗或水墨画般的老建筑是完全不同的风格。我喜欢在这里悠然自得地逛着。每一条胡同,也可能是另一条胡同,它穿过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从元明清延续到现在,很多东西混杂在一起,让我感到迷茫,难以分辨。偶尔也会想起来,这里是谭嗣同被杀的地方,但早已闻不到一点血腥味了。无数脚步匆匆踩踏过死亡的地方。一百年了。我在这里回望那早已消逝的一切,一段黑白年代的记忆。

但在四合院最多的地方,要想看见一座四合院是不容易的。我是说,现在的北半截胡同那间四合院,谭嗣同的故居莽苍苍斋。我其实没想过要去那里,我甚至压根儿就没想起过那里还有这样一座四合院。但我还是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要说其实不难找,也不远,沿菜市口大街西边往南走几十步就是。这让我感到意外,这种无意中的发现总让人觉得意外,而更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一个人的出生地与他的就死处,竟会这样近,很难想象一个人从人生的另一头走到这一头,竟然走了整整三十六年。这是多远的一条路?我感觉我已经走进了一个世纪之前的某个傍晚。这是我第一次走得离北京这样近,以无意的方式。

像这样的四合院,这样的来历,北京还有很多,也大都处于一种被遗忘的状态。但我很庆幸它们被保存下来了,哪怕是保存在一种遗忘的状态。从里边出来,我看见门口有一棵树,不知是什么树,是那种可以一边落叶一边又同时长出树叶的树。我还像刚才那样慢慢溜达着,此时,老胡同里真是静极了,夜色突然变得很深。脚底下有了一点闷闷的回声。这才觉得,北京很大,也很深。

隐居于这些老房子里的不仅只有老北京的记忆,还有生活,老北京的生活。譬如说,去老舍茶馆喝杯茶,吃点京味儿小吃,看看戏。老舍茶馆的风格也是叫我喜欢的,红色的门廊,眼睛被一盏一盏的红灯笼照着,满眼红彤彤的喜气色彩,连影子也红透了,一派的朱红,中国红,那八仙桌,那靠背椅,却是别出心裁的黑,黑得耀眼发亮,这样的红与黑,深厚,恒久,大俗中的大雅,适合平民,也适合文人,二三好友围坐一席,嘴里有吃的,耳里有听的,眼里有看的,一个个幽静细长的女子,穿着旗袍,仿佛正从清朝走来,脸儿润白,俊俏,含着一点儿笑,在满座的宾客中来回斟茶。而你往这椅子上一坐,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可以忘掉时间的地方,一个连你自己也要忘掉的地方。丝毫没有察觉,你也成了这里的一种布景和效果。叫板的痛快,品茶的悠闲,真可谓是完完全全的老北京的风韵。只有茶是不老的,如花般鲜嫩的,清纯的,每注一缕热水,从根一直漫向芽尖——我感到了一种重生般的生长的力量。轻轻啜饮一口,仿佛吸了一口春天的气息。杯中香气缭绕,台上余音绕梁,这座上闲情,这缓慢悠闲地打发时光的方式,在这疲于奔命的年头,已不是消遣,已经是一种忘我的境界。您呐,这会儿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了。

                              (有删改)

16.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北京有哪些独特魅力。(3分)

答:答案要点:包容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生活悠闲评分标准:3分。以上要点答出任意3点即可。高考的时候仍然要考概括压缩,只不过考得更隐晦一些罢了。有可能从文章中抓住一个词或一个问题,问在文章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这所谓的“具体表现”,就是对不同的段落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压缩、整合。

西湖的“相宜”

①中国自然人文景观不胜枚举,冠以种种“天下第一”的胜地难以数尽。为何西湖配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或许苏轼诗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的“相宜”二字蕴藏着西湖精神之肯綮。

②西湖单独的景致不那么出众,整合起来却美得恰到好处。浓而不艳俗,少有咄咄逼人的压迫态势;淡而不冷傲,没有自负拒人的疏离感。曾任杭州通判、知州的苏轼对西湖的隐喻或许不是仅限于它的美貌,而是体现着苏轼的审美思想、趣味倾向和一种精神品格。西湖的自然本性加上设计者与工匠的默契,使“相宜”的文化内涵很符合“中庸”的境界。何谓“中庸”?朱熹解释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③西湖是一个自然人文景观体系。和太湖、瘦西湖比,太湖浩淼,虽有类似“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气势,却使水势过度汹涌张扬,且无边无际而缺少山水相依的视界,给人一种若有所失的苍茫感;狭长的瘦西湖,湖身受两岸挤压而稍显局促与胁迫感。而西湖面积适中,山水比例匀称:山高了,对湖是一种压迫;矮了,湖面失去了依靠,平衡顿失。而今,你站在西湖任何一边朝湖中望去,影影绰绰中,平静的湖水倒映着对岸的绿肥红瘦;舒缓的山脊曲线在涟漪里舞动。人与空间的关系舒服、协调,心里满是踏实的感觉。

④在西湖的大格局内,各种景观的关系呈现一种有呼应、有关照、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和而不同”的景象。你看,北南二塔——保俶与雷峰,一娇弱、素朴,一恢弘、华贵;西湖十景之“断桥残雪”意象的淡雅、素净,而“花港观鱼”则浓艳、炽热。而最能体现中庸思想的,莫过于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了。据史料记载,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旋即开展了大规模疏浚西湖的工作。工程在设计上很智慧地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在今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位置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即便用今天的眼光看,这项工程也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环保意识,更有趣味的是,苏堤的位置选择暗合“黄金分割线”原理。如果用中国画来做比喻,西湖是一张白纸,苏堤就是一棵树、一支竹或者一块巨石,它的位置一定是在一隅,而会让出一大片空白留给想象的空间。这是中国画虚与实对立统一关系的奥秘所在。因为“实”厚重、敦实,在空间上就要以“谦让”的姿态“退避三舍”;“虚”,质轻、空疏,清淡,缺少密度,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来“张扬”,以获取平衡。这不正是“无过不及”之美吗?或许苏轼正是把西湖工程建设当作诗歌创作,其中的艺术直觉,使西湖获得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⑤饶有谐趣的还数湖中的“三潭印月”,它是由环形堤埂围成的一处“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景观。这是西湖的点睛之笔。广袤的湖面犹如一幅山水画,大片虚空处飘过一朵云彩,飞来两只黄鹂,这是生命的呼吸。从高处看,它又恰似西子的肚脐,湖面因之才荡漾着生命的律动和灵气。你去近旁灵隐寺看看弥勒佛,那大肚皮上露出滚圆的肚脐。如此,弥勒佛的开怀大笑才显得和蔼与坦诚。再遥望那敦煌的飞天,个个都露出娇小的肚脐。不信,把裤腰提上去几寸遮住肚脐试试,一定减损了那婀娜、飘逸的神韵。而西子湖有了这“肚脐”,苏堤也就自然成了西子柔软细腰上一条飘逸的彩带,让西湖显得更优雅、妩媚和虔诚。

⑥西湖与杭州城区贴得如此之近,以至于西湖不可能“独善其身”。苏轼当年就意识到西湖和城市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他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可是,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世界上许多城市的发展都经历过以牺牲环境求发展的阶段。今天,我们既不能退回到原始野性的自然界,又不能让城市发展以“一种异化的形式”彻底抹去自然界的本性,从而最终也毁掉城市自己。而把事物控制到合适程度的“无过不及”的中庸思想正是使城市发展免踏“异化”歧途的一帖良药。

⑦应该说,相比其他许多景观,西湖和城区的关系是和谐的。一方面,西湖在不断享受着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成果:湖水得益于先进疏浚技术而变得更加清澈;交通方便而不喧哗,小商店点缀其中而鲜有商业的浮躁。另一方面,除少数景点外,整个湖区是免费开放的。这种智慧的举措,使得西湖更呈现一种大气和开放气度,提升了人气,反过来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取材于张新的同名散文)作为自然人文景观体系,西湖的“相宜”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答案:(5分)【评分标准】第(1)点1分,第(2)点2分,第(3)点2分。(1)西湖与周围景致比例匀称,关系舒服、协调。(2)在西湖内,各种景观的关系呈现一种有呼应、有关照、相辅相成的景象。(3)西湖和杭州城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关系是和谐的。

概括压缩的本质—说清楚谁的、什么事

“谁的”:即文段的写作对象

“什么事”:即用最简洁的谓语、宾语概括事件本身,一般不需要涉及结果。

概括压缩能力的训练方法

日常语文课堂

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让学生给课文分层、概括段落的段意、总结文章的主旨,这就是概括压缩能力的训练。此外,我们会发现孩子在做练习册上的习题时,专门会有一段新闻或者故事,让你用一句话简洁地概括出这则新闻或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概括压缩能力的培养。

当孩子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做文段内容概括的时候,老师对字数等方面的要求一般会比较宽松,逐渐引导孩子慢慢地精简语言。如果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12年的语文课,足够训练出出色的概括压缩能力了。

家庭日常生活的训练

家长在家里也可以配合学校加强概括压缩能力的训练。

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听了一段新闻,就可以请孩子概括一下新闻说了谁的、什么事情。或者孩子去参加了一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回来以后就可以概括一下派对过程中的几个具体环节分别是谁做了什么事,最后再总的概括一下今天我们一起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都可以作为训练概括压缩能力的素材。

概括压缩训练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第一,明确写作对象,理清思路,去掉非关键信息。

即:确定今天这件事情的主体、对象是谁,然后把与对象无关的非关键信息全部去掉。

比如,这道考试真题,要求概括一篇关于杭州雷峰塔地宫打开的新闻报导。

下面是发掘杭州雷锋塔地宫的一段报道。请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

上午9时整,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打开地宫并不容易,直到9时45分,考古人员才将压在地宫洞口的750公斤重的巨石移开,露出93厘米长宽、13厘米厚的大理石盖板。盖板上没有任何文字,但考古人员在紫红色的泥土中发现了10枚唐开元通宝铜钱。10时5分盖板基本清理完毕。10时30分盖板绘图完毕。11时整盖板还没有打开,发掘现场发现越来越多的钱币。11时11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考古人员开始用撬杠撬开盖板。11时18分,考古人员翻开大理石盖板,地宫口终于打开了!

答案:移动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清理盖板并绘图,撬开盖板打开地宫。或者:先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然后清理盖板并绘图,最后撬开盖板打开地宫。

这样一篇新闻阅读题,题目要求是,关于这篇报道,“请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这个题目有以下几个要求:

概括的内容是地宫开启的过程

要去掉时间词

字数限制,不能超过35个字

在读文本时,我们就要边读边想:文本写的是谁的什么事。

这是关于考古的事,那么这件事的主语一定是政府的考古队,是可以省略的。那么重点就是什么事——关于地宫开启这件事,我们就要围绕“开启过程”的各个动作,环环相扣地进行描述、概括。至于过程中发现了铜钱等信息,就属于和“开启过程”无关的信息,必须剔除。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读一个文段的时候,提取关键信息很重要,输出的时候只要简洁明了地说清楚谁的、什么事,就可以了。

第二,压缩文字时最好以“写作对象”为主语。

概括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时,建议尽量用这段文字的主体,即写作对象为主语。这样概括压缩出来的主要信息就比较容易精准,如果主语不是这个对象的话,容易出错。

比如,《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

这段故事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林冲沧州遇旧知;第二部分是店小二偷听到陆谦密谋要害林冲;第三部分是林冲临时接管草料场;第四部分是草料场塌了,林冲在风雪中到山神庙避雪,正好听到陆谦放火要杀他,于是从山神庙中出来复仇。这个情节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在概括第二部分时,是概括成“陆谦密谋害林冲”,还是“得知陆谦来追杀”,就不太一样了。这一章节的标题叫《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作对象是林教头,很显然后一种概括方式更准确,因为得知陆谦来追杀,省略的主语就是林教头,包括第四部分概括的实际上也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复仇”。

我们平时在概括情节、总结文章的主题时,养成以全文的写作对象为主语的习惯,考试时才更容易概括准确。

我们再来看一个考题的例子。

拟标题

为下面的文段拟一条标题。(不超过12个字) 

近日,新会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特殊的文物“木美人”。这是画在一幅木质门板上的油画,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式服饰的西洋美女。研究者初步认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著名油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据传,这副“木美人”门板,是明朝一位新会籍人士从福建带回来的。木门所属的屋子因失火而烧毁,画有美人的门板是屋子里惟一没有烧毁的东西,距今至少有500年的历史。这幅画究竟是何人所作?为何画中女子身着汉人服装,面部却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这些问题至今还不清楚。

答案:中国的《蒙娜丽莎》(或“木美人”)之谜。

这道题要求给一个文段加小标题,这段文本说的是博物馆展出了一个文物“木美人”,小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有的学生概括成了“市博物馆展出新文物”,可以吗?

是否可以这样概括,主要取决于文章的写作对象是谁。事实上,往下读两行,就会发现,这段文字的写作对象是这幅油画。所有的文字都在围绕这幅油画展开,所以总结出来的小标题就应该以这幅画为主语。

参考答案是“中国的《蒙娜丽莎》之谜”或者“‘木美人’之谜”,都是以这幅画为主语在进行总结。

所以,如果总结为“市博物馆展出一幅独特的绘画,引起争议”,根本得不了分。这与字数无关。只要总结出来的主语不是这幅画,无论字数怎么压缩,都是不对的。因为从根本上讲,这样概括就说明学生在阅读时没有找到文章的核心,也就是没有读懂文章。

概括压缩的关键在于读懂文本

只要读懂了一段文字写了谁的、什么事,无论阅读考试题怎么问,我们都能做出正确地应对来。

那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语文课堂上,随时随地概括、总结自己看到、读到的人和事,养成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的习惯,到了考场上,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声明:本文由亲子读写原创,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相关阅读推荐:

语文考场真题,如何筛选“真读书”的孩子?

默写古诗、修改病句、微写作,语文考试考查的能力你都会了吗?

为什么现代文阅读总做不对?因为你既没读懂文章,也没读懂题目

为什么语文课认真听讲了,还是读不懂文章?

七分钟快速阅读法,这样读文本,一定能做对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099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28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54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48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71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32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93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34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76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87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46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37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75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34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74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41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