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周开始,为了让大伙能享用更多优质的内容,咱们罗辑思维节目新增一个周末的板块——罗胖精选。因为我们节目,周末本来是不更新的嘛。
每个周六,我们会更新一篇「得到」App里的付费专栏的内容,免费放送给大家。其实「得到」各大专栏中的内容,每一篇都非常精彩。如果你觉得受益,不妨订阅一下这个专栏,绝对物超所值。
好了,我们第一次的周末放送,选自《万维钢·精英日课》里的一篇文章,《幸运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光听这个题目就觉得很有意思哈,读了这篇文章,你就会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十亿分之一的幸运者!话不多说,来听万维钢老师的这篇精彩文章。
幸运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
摘自订阅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
今天开始,我们来说一本新书:《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Astrophysics for People in a Hurry)。
作者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但他更著名的身份则是科普达人,有个拍得特别漂亮的系列纪录片叫《宇宙》就是他主持的,他就是尼尔·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
“天体物理学”似乎是个有点不明觉厉的题目,但是这本书目前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排名第二!它是一本写给普通读者看的天体物理学。你整天忙着要成功,还要平衡工作和家庭!但是忙归忙,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想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到底是怎么回事。
宇宙是完全不可知的吗?我们可能是生活在一个电子游戏之中吗?物理学家对这个宇宙到底知道多少呢?
答案是很多很多。我们今天对宇宙的了解,跟一百年之前、甚至几十年之前都非常不一样。我们已经有很大的把握知道这个宇宙是怎么回事,而你也有权知道。
偶尔仰望天空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你可能觉得理科生没有什么情趣,看见天空无非就是想想“光谱”之类的物理学知识。文艺青年却可能想到宇宙之博大和个人之渺小,想到真理,想到公平和正义……
但事实上,现代天体物理学比文艺青年想象的东西要丰富很多很多倍,也精彩很多很多倍。读了这本书,下次仰望天空的时候,你会是个更有内涵的人。
比如说,当你看太阳的时候,你应该想什么呢?
你首先应该想……光谱。
1.哪里都好使
牛顿之前的人一般认为天上有天上的法则,跟地球上是完全不同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历史上第一个宣称不仅仅适用于地球,而且适用于整个宇宙的理论。他的理论还真的解释了天体运行!天上和地上在这个定律眼中是平等的!你可以想象,对当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震撼的知识。
这个震撼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每个化学元素的光谱都有自己唯一的特征。随便给一堆气体,物理学家拿光一照,看看吸收光谱,就能准确判断这里面都有些什么元素。
这个工具可太厉害了,物理学家马上就分析了太阳的光谱。
到这时候物理学家才知道,原来太阳里的各种元素基本都是地球上也有的,无非是氢、碳、氧、氮、钙等等。只有一个元素地球上没有,那就是“氦”(He)—— 不过元素周期表里已经给它留了位置,而且现在我们也可以在地球上制造氦。
这是人类第一次得知,原来构成太阳的物质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就是我们地球上也能找到的普通元素!你再分析远处那些星星发光的光谱,结果也都是平常的元素。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我们并未离开地球,但是我们知道了,别处的物质跟我们这儿的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么如果真有外星人造访地球,他们乘坐的那个飞碟,也应该是用“普通”元素建造的。
而且别处的物理定律也跟我们这里是一样的。你考察太空深处的一个双星系统,他们的轨道在引力作用下互相影响 —— 你一算,轨道正好能用牛顿力学解释。
而且过去的物理定律也跟我们现在是一样的。我们知道光是有速度的,我们看几十亿光年以外的地方的星体,看到的其实是那些星体几十亿年以前的样子。这就让物理学家能观察到早期的宇宙。物理学家测量很远很远的地方发来的星光的光谱,发现它们跟地球上元素的谱线完全一样,纹丝不差。这就意味着早期宇宙的原子物理学跟我们现在完全一样!更进一步,考察太阳发光的情况,物理学家知道引力常数(G)也从来都没变过。
昨天、今天和明天,东方、南方和北方,这里、那里和所有地方,构成这个宇宙的物质和物理定律都是一样的!
对想要殖民太空的人来说这可能不是个好消息,这意味着你走到哪也开采不到我们认知范围以外的元素。
可是对物理学家来说这是个好消息 —— 物理定律到处都管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物理定律计算……宇宙的起源。
2.宇宙的起源
物理学家的观测和计算结果是我们这个宇宙起源于137亿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
我们已知的物理定律只能从宇宙起源10^(-43)秒之后开始起作用 —— 这就是“普朗克时间”,也是咱们《精英日课》专栏的更新时间:晚上10:43分。物理学一共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在普朗克时间之前,四种相互作用是统一在一起的,描述那样的状态需要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在一起,而这个工作现在还没做好。
从10^(-43)秒开始,引力就脱离出来,单独起作用了。那时候宇宙还是个直径为10^(-35)米的一个小点,但温度无比的高。
到10^(-35)秒的时候,强相互作用和“弱电相互作用”分开了。到稍微更晚的时候,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分开了。
到一万亿分之一秒的时候,宇宙里有了粒子 —— 夸克和轻子已经出现了。电子就是我们最熟悉的“轻子”。这时候宇宙里有夸克和电子,还有反夸克和反电子。2012年的时候,物理学家知道,在当时那个高温条件下,夸克和电子都可以自由行动,宇宙就好像是一锅夸克轻子粥。
这锅粥里的主要活动是正反物质的产生和湮灭。夸克和反夸克,电子和反电子一旦相遇就会湮灭并且释放两个极高能量的光子,而在这个时候宇宙的高温之下,光子又会再产生正反夸克和电子。一个正电子刚刚产生之后,又马上跟另外一个电子相遇,又湮灭成光。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机制。如果正反物质总是成对产生、成对消失,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宇宙里都是正物质,没有反物质呢?出于某种还不为物理学家完全理解的原因,每十亿对夸克和反夸克湮灭,会留下一个正夸克作为幸存者 —— 我们今天的世界,都是这样的幸存者组成的。这些幸存者实在太幸运了,如果每个人都是早期宇宙中的一个正夸克,这就等于说今天活着的全体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能幸存!
到百万分之一秒的时候,整个宇宙已经膨胀到像太阳系这么大了,温度进一步下降, 夸克们会被三个一组束缚在一起,形成“重子” —— 也就是质子和中子。
但与此同时,质子和反质子,中子和反中子之间也要不停地发生碰撞湮灭变成光子,光子再生成正和反的质子和中子。正物质的质子和中子的幸存率,也是十亿分之一。
到一秒的时候,宇宙已经膨胀到几光年这么大了。更低的温度使得质子和中子被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其中90%是氢原子核,剩下的10%是氦原子核,其他元素极少,都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时候,光子温度只够它产生正电子和反电子,但是电子和反电子之间也在不停地发生湮灭 —— 同样的道理,因为十亿分之一的幸存率,最后剩下的全是电子。
等到宇宙年龄是三十八万年的时候,温度低到让所有电子都被原子核捕获,变成氢原子和氦原子。
到十亿年的时候,这些原子在引力的作用下结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恒星,然后这些恒星又会组成星系。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有了一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里面会有几千亿个恒星。
其中有些比太阳大十倍的恒星,在高温高压之下,可以生产一些更重的元素,比如氧和碳之类。这些恒星最后会爆炸,重元素被传播出来,散布在整个宇宙之中。正因为这样,今天我们才会有这些重元素,否则宇宙中就几乎全是氢和氦。
又过了九十亿年,在宇宙中某个不起眼的地方产生了一个不起眼的恒星,这个恒星就是太阳。太阳所处的位置正好有很多重元素构成的气体,这些气体在引力作用下慢慢凝聚在一起,形成了行星。
其中某一颗行星,距离太阳不远不近,正好允许液态水的存在,这个行星就是地球。此后又经过无数机缘巧合,地球上有了生命,生命演化,最后终于有了你。
有个著名的说法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亿分之一的幸运者。这因为当初精子和卵子结合,是一亿个精子中只有一个最终能进入卵子形成受精卵,在这场竞争中,我们每个人都打败了一亿个精子。
但是你想想宇宙的起源!我们的幸运度其实比这要严重得多 —— 构成你身体的、你周围环境的每一个原子,都是这么幸运。每一个原子身上的每一个质子、中子、电子,都是正反物质湮灭中十亿分之一的幸存者!
我们能有今天难道不是奇迹吗?
不过,如果你是天体物理学家的话,你会更幸运。
3.天体物理学家的礼物
比“存在”更幸运的是,我们不但存在,而且还可以回过头去*理解*这个宇宙。大爆炸不但创造了宇宙,而且还给天体物理学家留下一个礼物。
这个礼物就是“微波背景辐射”。
前面说了,原子是在宇宙年龄是38万年的时候形成。在此之前的宇宙你就算去了也看不远,因为温度太高,光子随时都会被电子碰撞,走不远。
从那个时候开始,光子终于自由了。它们在宇宙中飞翔,一直存在到今天。随着宇宙膨胀,这些光子的能量变得越来越低,到今天它们的能量已经降低了一千倍,变成了微波,遍布于整个宇宙。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48年的时候,几个美国物理学家使用三个理论,预言了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这三个理论是 ——
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
1929年哈勃发现宇宙正在膨胀;
二战前后,美国为搞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中一系列原子物理实验结果。
他们仅仅利用这个三个知识,就推算出来,“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应该是5K。
到1964年,两个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偶然测量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现在最精确的结果,这个温度应该是2.72K。
这是物理学的伟大胜利!你想想,当初我们用了三个在地球上发现的物理知识,只是用一个模型去推测宇宙应该起源于大爆炸,然后算出这个大爆炸有个温度是5K的遗迹。……然后你找了找,居然果然找到了这个遗迹,而且数值相差不到两倍?!
有个天文学家形容,这就好比你坐在房间里算卦,说某月某日将会有个直径50英尺的飞碟降落在白宫草坪 —— 而到了那一天,居然真有个飞碟降落在了白宫草坪,只不过飞碟的直径不是50英尺,而是27.2英尺 —— 飞碟能来就是奇迹了好吗?!
更庆幸的是,宇宙中遍布一种叫做“氰”(符号是CN,cyanogen)的气体分子,这个分子受到微波辐射会被激发。物理学家从它被激发的情况,就可以判断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各处的温度有什么细微的差异。
现在借助卫星观测,天文学家可以精确绘制整个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地图 ——
我们看到,这张图并不是完全均匀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带来的,是宇宙刚刚产生38万年时候的信息。我们可以据此推测当时的物质在宇宙的分布情况。再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推测宇宙现在的物质是怎么分布的,宇宙的未来将会怎么演变。
泰森说,正因为有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个东西,天文学才变成真正的科学!现在你有任何理论模型,都可以计算一番去跟微波背景辐射信息做个比对,验证不了就只能淘汰。宇宙学成了精确科学!
| 由此得到
过去这一百多年间,物理学家做了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们通过地球上得到的物理学,居然能精确了解这个宇宙的早期是怎么回事。以人类的生存偏见眼光去看,这个大历史的主题应该是幸运—— 我们经历的是动不动就十亿分之一的中奖机会。
今天说的是宇宙这么动人的故事,我想学学和菜头,来个“禅定时刻” ——
| 禅定时刻
因为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宇宙中哪怕最空旷的地方,也不是完全冷的绝对零度,至少有2.72K的温度。你知道宇宙中最冷的地方在哪吗?就在我家附近。
从我家开车走25分钟,就是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其中有个实验室,为了研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物理学家在里面制造了比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还低的温度。
现代物理学就这么厉害。但这个厉害的背后是庆幸。
如果正反物质湮灭没有十亿分之一的幸存率,那上帝创造宇宙的时候说完“要有光”……也就只能有光。如果没有大恒星生产重型元素,宇宙中就只能有氢和氦。如果没有后来的一系列“如果”,我们就不会站在这里仰望天空。
如果微波背景辐射在今天测不到,如果物理定律和物质在别处跟在我们这里不一样,如果元素光谱没有那么简洁漂亮的性质,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这个宇宙。
所以泰森有句名言:“这个宇宙根本没有义务让你理解。”
所幸的是宇宙还是给物理学家提供了“知识服务”。我们今天居然能在这么大程度上理解这个宇宙,而且还理解得如此精确,你说这生活是多么美好。
当然,物理学家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事儿。咱们下次再说。
天文学是一门塑造性格的学问。
《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这本书目前没有中文版,对这本书的解读,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专栏中还有3篇,分别讲了“暗物质”、“暗能量”,和一个让人震撼的宇宙学视角。
《万维钢·精英日课》专栏,每天为你带来英文世界中最前沿、最精英的内容,在它们还没有被翻译引进到中文世界之前,你就能收获它,强烈推荐你去订阅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