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为人熟知,是因为他的军事功业。
阳明小时候就喜欢兵事,沉溺于任侠骑射,中年又创出不世之功。
而他的军事生涯,始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十四日,吏部下文:
“王守仁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地方。”
王阳明不仅是伟大的儒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军事家,但王阳明的军事成就并非单纯的战术技巧,而是他的心学思想(如“心即理”“知行合一”)在实践中的体现。
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在写给陆原静的书信《与陆原静》(《王文成公全书》卷四)中说道:
“使在我果无功利之心,虽钱谷兵甲,搬柴运水,何往而非实学?何事而非天理?”
——“如果一个人内心确实没有功利之念,那么无论是管理财政、军事,还是从事搬柴运水之类的杂务,所行之处何处不是切实的学问?所做之事哪件不符合自然大道?”
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王阳明所说的事上磨炼的实践之学。
正德十一年、十二年,阳明迅速平定漳南象湖山,南赣横水、桶冈,三浰等处的叛乱。
这与王阳明在军事行动中善于洞察人心、因势利导,将“攻心”与“用兵”相结合有关。
阳明提倡“心战为上”,注重瓦解敌方心理防线。
他在战前常发布檄文揭露叛军暴行,动摇敌军信念;
战后则宽待俘虏,减少抵抗。
正因如此,阳明才迅速平定了赣南的叛乱。
王阳明的策略是,对贼匪先感其心,后抚其身。
也就是先想办法打动这些贼人的心,感化他们。
如果一上来就派兵硬打硬压,这些贼人心里肯定不服气,以后还得闹事。
而且要知道,王阳明当时可是身处匪患之地,如果下属被敌方笼络、收买,他随时会有性命之忧。
这种复杂又危险的局面,要是个普通人,根本应付不来。
正因为王阳明这个人遇事特别冷静沉着,又精通兵法谋略,所以才能闯过这么多难关,把事儿办成。
王阳明的军事策略以“灵活应变”为特点。
他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快速决策,不拘泥于传统兵法,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阳明迅速反应,王阳明仅用35天便以少胜多,运用反谍报和突然袭击等战术,通过虚张声势、分化敌军、攻其不备等策略迅速瓦解叛军。
正德十四年七月二十日,王阳明总攻南昌,朱宸濠精锐投降。
二十六日,王阳明与朱宸濠决战鄱阳湖,王阳明以火攻破朱宸濠的“铁索连舟”。
终于平定了这场可能颠覆明廷的叛乱,立下了不世之功。
这种能力源于其“事上磨炼”的修养,即通过实践将心学智慧转化为行动力。
用兵之外,阳明更加在乎地方的长治久安,在平叛后注重恢复民生、减免赋税、推行乡约、教化百姓,以消除动乱根源。
比如,阳明在南赣期间推行“十家牌法”(保甲制度强化地方治安)和“团练乡勇”(训练民兵协同作战),有效整合了军民力量,巩固了地方防务。
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引导儿童背诗、唱歌,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在跳跃、吟唱中排解内心的不快,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引导儿童学习礼仪,不仅能端正他们的仪表,还能增强体质。
起坐行礼会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并收到舒筋壮骨之效。
三、引导儿童读书,不仅能帮助他们吸收知识,还可以丰富他们的心灵。
并且,抑扬顿挫地大声朗读能激发儿童的信心。
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在今天依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