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无生上课
第一次无生上课是大四毕业,求职时。通过亳州一中南区的笔试后,参加面试。抽到的课题的《沁园春.长沙》。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备课上课,也不清楚无生上课到底要干什么,更悲催的是,我也没有意识(关键是没有金钱)报相关培训班,再加上愣头愣脑的,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走上讲台。15分钟里,把这篇课文读了三遍。第一遍我作为老师,范读,第二遍我自己演学生读。第三遍我自己演师生共读。
结束时,主考官笑着问我:“小丫头没上过课吧?”我点点头。仁慈的他们,出于同情,竟给了我78分!拜谢!
幸好没忘自己来时的不堪,亦深知蜕变磨砺的不易。十年光阴,尺寸之功。
周末两天,当面试官,相较于上周在校的工作,还不算辛苦。除了“评判”,更多的是学习和思考。
礼仪与形象
在面试的过程中,考生的外在形象:包括着装形体、精神状态、言语习惯,都会影响评分。因为整个面试的时间为20分钟。这么短的时间里,外在形象给面试官的“感觉”即第一印象,必定会影响评分。
颜值高,看得顺眼的,多少会占一丢丢便宜。如果和我一样颜值不在线的“普娃”,其实,只要外在形象干净利落即可,还可以在礼仪方面下些功夫。如,进门问好、适度眼神交流、恰当的肢体语言、结束时不忘微笑感谢。
思维与表达
结构化面试,更核心的是考量考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决定言语表达,可以说,问题本身是什么,不重要,面试官更关注的是考生如何组织语言回答。面试过程中,有一位考生,不知道回答一道政治题的答案。但该考生镇定且诚恳地说:“尊敬的面试官,因为我备考时,过度关注专业知识,忽略时事政治,所以,不知道答案。但我今后一定会积极关注,避免这类失误。”事实上,这位考生并没有因为这题失分。
这也在提醒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不少人,有误解,对于理科学习,思维品质很重要,事实上,语文学科的学习也是如此。更何况,言语表达能力是思维品质能力的直接外显。
心理与人格
鉴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个人觉得,除了笔试及面试外,最好利用心理测验及人格测验进行筛查。
惨不忍睹的板书
两天的面试,几乎所有的板书,都惨不忍睹。唯一几个板书不错的,都是有教学经验的。原因可能有:1.这些考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写字教学没有落实好。2.各类电子产品的普及,动动手指即可,用笔尤其是粉笔的机会少。
有教学经验的考生,比没有教学经验的考生,板书美观,也能看出练习与实践的重要性。“书有五云体,字无百日功”!
对我自己的启示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扎实落实写字教学,不能让我的学生因为一笔字拖后腿。
不可逆的成长
面试时,有2000年的考生。我在想,再过十五年的呵呵,估计也要参加类似的面试。面对孩子不可逆的成长,作为父母,我们能在如梭的光阴里,给孩子提供哪些支撑呢?优秀从来不是追求,只是习惯。我得反思。
可塑性的基础
面试官对年轻一代考生的包容甚至仁慈,多数是出于可塑性的考量。当然,并不是年轻就一定有可塑性。可塑性的基础,是强烈的职业认同及学习力(自我教育的能力)。
不忍与尺度
据我了解,医生、律师等的行业准入门槛要比教育行业高。自2015年开始,本省教师资格证的报考不受专业限制。报考的考生中,有学物流的、学数字媒体的、学销售的、学设计的,学模具的……还有全职妈妈。积极的一面是,教师成了各行各业人事,向往的职业。另一方面,也令人担忧,准入门槛如此低,说明官方及社会对教师的专业性的认同较差。大众认为会说中国话,就能教小学语文。还有,因为准入门槛如此低,入职后的培训,必要且艰难。教师入职关口松,必定加大教育教学的管理难度,教育教育质量,也让人担忧。
甚至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
高校师范生培养与基础教育的对接
刚上大一时,现当代文学老师,诚恳地对我们说,“对自己的定位要清晰,我们毕业后,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事实也确实如此。
从大学毕业到走上讲台,我足足瘦了30斤,毕业第一年,现实也颠覆了我很多想象。也许我是个例,但我从自身经历及当面试官的观察,发现高校师范生的培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方面,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虽然,我上大学时,算认真的学生,但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也不知道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其实,高校可以从课程方面,有意识地为毕业生入职做好知识与能力的对接。
专业化是整个行业的尊严
越来越发现,专业化,是整个行业的尊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