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们理解的读书这两个字,一般都会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在学校正儿八经地读书,接受的正规教育;
另外一层意义,就是指读杂书,依自己的兴趣来读书,读爱读之书,前者更多地是为稻粮谋,为了有份好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等等为了生计而读。
后者更多的是为自己的内心而读,是一种与古今天地独往来的内心独白,后者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的影响往往更甚于前者。
2.
一位作家曾有言: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回头看看,365的几步紧要处都与读书有关。
曾因害怕读书,初中之后便上了中专,后又因爱上读书,中专之后,就去上了大学,继而出国留学。
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很早以前看到的一句话,经常用来勉励自己。
3.
记得读初中之时,那时对农村的孩子来说,考上中专算是一条捷径,记得当年的校长曾有过这样的诙谐:考上了中专就等于发了双皮鞋,既意味着一份体面的工作,吃国家粮,拿铁饭碗;没有考上,就是拿了草鞋,意思是没考上中专,就只能回家种田了。于今的老师应该不会再这样勉励学生了。
现在回想起来,整个初中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考上中专,也很少有机会看课外书,确实没觉得读书有多少乐趣。
真正爱上读书应该是进了大学之后,在这段时间里,凭自己的爱好看了大量的书,也花了大量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鲁迅全集》等等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读了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便喜欢上了广告,继而又喜欢上商业、经营,最后冒出出国读MBA的念头。
记得当时临行去美国前还特意捎带了四本中文书《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和《菜根潭》。
在美国的两年多时间里,除了正常的上课外,也拜读了大量的西方管理名著,像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企业界有这样一句名言:只要德鲁克一出声,全世界的企业家都会竖起耳朵,及柯林斯的《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当然还有杰克·威尔奇的《威尔奇自传》和《赢》等等不一而足。
3.
于今,虽然已走上了工作岗位,但读书早已成为生命的一部份,几日不读,便觉面目可憎,食中无味。有些像晋陶渊明所言:不慕利,好读书,不求慎解,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生命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我们所能看到的,所能经历的也都是有限的,而读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接近无限的可能,我们既可以追随前人的文字去温故历史上那些各朝各代的风云激荡,也可以和今人一起遥想五百年后的今天。
在书的世界里,博古通今,融汇中西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