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中,曾国藩被称赞为:“中兴以来,一人而已。”可以说他对晚清王朝而言,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式的人物。
时至晚年,曾国藩总结出了人生最大的三忌,即:“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他用“忌巧、忌盈、忌贰”这三个词概括了人生的三种不详、不幸,这三忌不仅是天道所厌恶的,更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努力避免的。
第一忌,忌巧,捷径非正道
这个“巧”字,不是我们常说的巧妙,而是指投机取巧。在曾国藩看来,一个喜欢投机取巧的人永远成不了大气候。因为这类人没有耐力慢慢积蓄自己的能量和才华。
所以,“天道忌巧”启示我们:为人做事不要走捷径、不去讨巧。天上不会掉馅饼,世间也没有免费的午餐。
走捷径本身是不可怕的,但可怕的是把捷径当成了正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特别喜欢看那些教人如何取巧、智谋、投机的书,追求的是“何以解忧?唯有暴富”,急功近利仿佛成为了他追逐的目标。比如:
一、搜索教程类的文章,类似“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效果”标题的文章永远是点击率最高的。
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相信存在“快速的解决方案”,并且乐此不疲地去寻找它。
三、 喜欢“速成班”、“快速提高班”,就是不太喜欢“一万小时定律”。
以至于我们发现,走捷径最大的问题在于:忽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大部分此类行为要以失败告终。
作家连岳写过一篇《世上无快钱》,里面这样写道:“快钱击中了人性的弱点,再加上认识的缺陷,它成为人最大的敌人。”
所以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告诉我们不要总想着“出奇制胜”,须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奇兵往往都是“练”出来的。世上所有的事,最终都来自厚积薄发、埋头苦干、辛勤耕耘。
并还说:“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取巧只是小聪明,只会得利于一时;拙诚才是大智慧,方可奠基于长远。只有你的功夫到了,才会一通百通;功夫不到家,找捷径就是浪费生命。
第二忌,忌盈,万事求缺,做人忌满
“盈”有自满、盈满之意。
曾国藩说“天道忌盈”,这至少告诉我们两点:第一,做人不要自满;第二,不要过于追求盈满。
凡事都有阴阳两面,阴极则阳,阳极则阴,就好比“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就会招致灾祸,所以历史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发出“汉三杰而已,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的感慨。
自满是人的凶德
曾国藩认为自满自傲是一个人最大的凶德。人一旦自满自傲,就很难再容的下其他的人和事,祸乱、失败必然也接踵而至。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功劳不可谓不大,其一生功业: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是楚汉之争决定两方胜败的关键性人物,其才能也不可谓不高。历史上所说的:“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就出自于有一日,刘邦和韩信讨论各位将军的才能,当时刘邦问韩信:“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刘邦只能带十万兵将,后刘邦又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将,韩信答说他是越多越好。这就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由来。但此时,刘邦心里会不会因此而有所忌,给韩信日后埋下了一线杀机呢?
韩信后来官至大将军、左丞相、齐王、楚王、淮阴侯,“王侯将相”他一人全任。自古功高震主,鸟尽弓藏;正如《汉书》所述“功高无二,略不世出”,也正是此,让他在刘邦那里种下了杀身之祸的根源。
不论任何事,有上坡就必然有下坡,有前进就有后退,事情到了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质变。当取得成功或者处在巅峰期时,如果不保持清醒头脑,反而骄傲自满,那么就可能使事情走向它的反面。
万事“求缺”惜福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曾国藩一直用这个道理告诫自己,他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时。因为,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
为此,曾国藩还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求阙(缺)斋”,以警示自己万事求缺,“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做人一定要“求缺惜福”。
公元1864年8月,湘军攻陷天京(南京),由此大功,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保”衔,位极人臣,成为清朝200多年历史中第一位掌握军政大权的汉人。此时,曾国藩已经手握重兵,手下人才济济,门生故吏遍天下,不管是势力,还是声望都达到了顶峰。
于是,曾国藩果断采取措施,开始自剪羽翼,分批裁撤自己经过千辛万苦才打造起来的湘军。此举得到了满清朝廷的信任,化解了一场危机。在1872年,曾国藩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被谥“文正”,这是清代文臣死后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道德经》中老子也说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最完美的东西好像也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通常未全开、未全圆的事物,我们才会有所憧憬;有一点欠缺,才有持续改善的空间,才有不竭的动力。
世间并不存在所谓大圆满的事物,苛求圆满的人注定不会圆满,所谓的圆满也只不过是心理上的一种满足。完美中有不完美,成功中有不成功,圆满中有不圆满,这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我们看,24节气中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但是只有“小满”却没有“大满”。“小满”,代表收获的前奏,如果有了“大满”,那就要从极盛走向衰败了。这就是天地的节制。《易经》中有一句话叫:“天地节而四时成”,天地有所节制,才能够形成四季的变化。如果不懂节制一味的贪求那必定会走向衰落。
世人都想圆满,但是很少人警惕圆满后的结果。事物一旦走向圆满就会物极必反,曾国藩就是深刻认识到了这个规律,才能让自己避免受到圆满的侵害。所以,无论是钱财家业,还是功名利禄,预先留几分余地、几分缺憾才会更加安全。
第三忌,忌贰,为人做事勿三心二意
“贰”就是有二心,用心不专,无恒心。 看《曾国藩日记》,我们会发现曾国藩每天做的许多事都非常类似,比如读了什么书,写了多少字,巡视了何处的营墙、给谁写信、与某某讨论诗文等等。其中,读书、写字、记日记的习惯,自入京为官开始,一直坚持到生命结束,一做就是几十年。
曾国藩认为做人做事,总有诸多要求,其实概括起来不过“志、识、恒”三字。志是开始,是目标;识是经历,是积累;恒是继续,是坚守。
对于这三点,曾国藩曾用一句话说透——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
尤其对这个“恒”字,曾国藩强调更多,他说“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西方学者有个“一万小时定律”——要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需要持续付出一万小时的学习和积累,这和曾国藩的“恒”可谓异曲同工。
世上从来不缺聪明人,缺的是专注守恒之人。很多失败的人,不是他们不够聪明,也不是不努力,而是朝三暮四,做事不专心。
以上人生的这“三忌”,你已经戒掉了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