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每当孩子做错事了,说教、惩罚是最常见的育儿方法,也许可以一时见效,但长远而言,效果非常有限,甚至适得其反,诲人变成了毁人。
知道吗?有种批评方法,更容易被孩子大脑接受。
记得有一次带孩子到亲戚家做客,午餐时亲戚家的小表哥在饭桌上骂他的爷爷:“你个秃驴……”,孩子的爷爷不仅没批评,还笑呵呵说:“小坏蛋”。那顿午餐,小表哥骂了5次“秃驴”。
晚上我们回到家,晚饭时儿子对着奶奶莫名奇妙也来了句:“你个秃驴……”,然后哈哈大笑。奶奶很不高兴。
我把儿子叫进房间问:“为什么骂奶奶‘秃驴’?”
“好玩!表哥也是这样……”儿子说完又哈哈大笑。
▷一个故事让孩子主动认错
看着孩子无所谓的样子,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王的房间外面的树上,住了两只鸟,一只黄鹂,一只秃鹰。黄鹂常常得到国王赏赐的食物,而秃鹰却从来没有。
有一天,秃鹰忍不住问黄鹂,为什么国王那么喜欢它。黄鹂说是因为自己每天给国王唱歌。秃鹰欣喜若狂,便飞到国王的窗前唱歌,没想到他一张嘴,立即遭仆人驱赶。
第二次,秃鹰瞅准了仆人不在又飞到窗前唱歌。没想到国王由于秃鹰再次发出刺耳的声音,愤怒之极,命仆人拔光了秃鹰的羽毛。
秃鹰非常生气,认为黄鹂耍了它,正当他要展翅报仇时,从高高的窗台摔了下去,被侍卫的狗叼走了。
孩子瞪大眼睛听得入神。
我问:你觉得秃鹰怎么样?
孩子:好傻。
我问:为什么?
孩子:因为它学黄鹂唱歌。黄鹂唱歌好听,秃鹰唱歌太恐怖了。
我又问:那你今天晚上学小表哥骂人“秃驴”呢?
儿子不好意思地笑了。
▷为什么教育孩子,讲故事是最有效的方法?
1)说教批评往往引致负面心理
心理学家曾经在美国一些幼儿园做过一项实验,她让老师说教批评一些乱扔玩具、欺负同学等不良行为的小朋友,而对部分有类似不良行为的孩子采取缓和的引导方式,结果那些多次被老师说教批评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反抗和攻击性。
这说明说教批评常常给孩子直接传达“否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负面心理和情绪。
2)故事更容易被幼儿大脑接受
神经科学家们认为,大脑天生对故事有积极的回应,那些认同度高的故事,会对孩子的大脑思维产生积极作用。
所以,父母与其在孩子面前说一大堆负面的批评和教育,还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来得深刻。
3)孩子容易对故事产生代入感
孩子在听故事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主人公。故事的主人公遭遇了什么经验教训,孩子也较容易感同身受。
在孩子面前,任何意味深长的批评都像苦药,虽然良药往往苦口;
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不是一件难事。试着用他们能懂的简单道理,教他们明辨是非就对了。孩子的理解力有限,我们应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
乐一乐: 为什么我从来不跟孩子讲道理?
老爸买了个哈密瓜
儿子叫来两个小伙伴分吃
一个说:我只要二分之一
另一个说:我比你吃得多,我要三分之一
儿子说:这是我爸买的,我要吃得最多,我要百分之一!
儿子放学回家,
老爸问: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新鲜事?
儿子:心情不好,两门考试没及格
老爸:这不是新鲜事
看到老爸天天刮胡子
女儿很认真的说:
老爸你为什么不把胡子的根挖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