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村上春树
狗十三讲述的是一个13岁的初中女孩儿,通过爸爸送她的一只小可卡成长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人”的故事。我看完这部被禁五年的电影,泣不成声,不是为了爱因斯坦,也不是为了李玩,更不是为了在冰面上身不由己的朝朝,而是为了那个被成长驯化的我自己。
也许不仅仅是中国,可能全世界对大人的标准都是一样的,像影片中李玩的爸爸嘴中不停重复着的那句:女儿长大了,懂事了。懂事好像就是我们对于成长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而懂事的定义是什么呢?
在百度百科中懂事的定义是:学会理解别人的时候,体谅大人的良苦用心,就是体谅他人的苦,能做的事情自己独立做,就是可以分解大人的担子。不要让大人为你生气那就是懂事的表现~能够独立,不用家长为自己操心了、不再无理取闹了、能为家长分忧了
在汉语词典里的定义是:了解别人的意图或一般事理,对人情事理很明白。
所以我们对于孩子的要求自古以来都是,你要理解别人,要体谅家长,家长的要求和规定,你可以不明白,但是你要服从,因为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狗十三这部电影,全片没有过于激烈的场面,这也是他最打动我的地方,因为他就是真真切切曾经,或正在我们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家庭上演着的故事,一个有一个家庭的父母,就像是雕塑师,希望他们的孩子会成为他们最得意的作品,精心地雕琢着。
13岁的李玩,正处于青春期,电影中并没有把她变成一个因为父母离异,缺少关爱而严重叛逆的问题少女,而是一个除了英语成绩偏弱,其他成绩都名列前茅的好学生,她只是长着如同一般孩子身上都存在的那一根还未褪去的反骨,这恰恰就是孩子的标志。但是她的爸爸和老师却连她短暂的对于物理兴趣班和天文兴趣班的犹豫都不允许,取而代之的是她的爸爸粗暴地替她填报了英语兴趣班。但是这个时候的李玩,哭了,即使在学校中,她还是哭的很放肆,夺门而出,不顾爸爸在后面的温柔的呼喊亦或是严厉的呵斥,她哭着跑走了,为了她兴趣爱好。
李玩的爸爸是个商人,我很喜欢果靖霖老师,他在影片中的表演依旧出色,他不是一个冷血的商人,他不是一个对女儿毫不关心的父亲,他甚至不是一个对前妻毫无感情的丈夫。硬要评价一下的话,只能说他是一个90年代,甚至现今典型的中国式父亲,他们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简单,粗暴,甚至...重男轻女。
我的爸爸很爱我,但是从小到大,他对我的关心,照顾很少,少到至今不知道我对什么过敏,不知道我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更不要提我的学习成绩,甚至我的专业,我的工作,少到前两天听我妈告诉我:你爸可记着你生日呢啊。我就真的心满意足了。毕竟,我记得小的时候,他一直以为我生日是我实际生日的后一天。但是我知道,我爸很爱我,他喝多酒的时候会不停叫我的名字,说那是我闺女。在我出国前一天,一向内敛,不善言辞的他会对我说:“我一直跟别人说,我女儿是我的骄傲,一向都特别独立,适应性特别强...”然后哽咽到说不出话来。送我到机场后,又在电话里哭的泣不成声。
但是,在我刚出生的那天,我都已经出生了,他才赶到医院,当听到是女孩儿的时候,转身走了。
这就是很普遍的中国式父亲,很普遍的文化程度不高的北方男人。所以果靖霖老师的演绎才能那么深入人心,没有炸裂式的爆发,没有故意地深沉克制。他会为了哄女儿高兴,送她一只小狗;会因为女儿的任性大发雷霆;会在看到陌生男孩儿出现在女儿身边时愤怒警惕;会因为女儿优秀的成绩开心骄傲;会不忍心把爱因斯坦送到狗肉火锅店;会因为前妻的电话,泣不成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一样的重男轻女,如同他的父母一样。
果靖霖家暴张雪迎的那一段诽议颇多,当然,父母对于孩子的家暴行为,不论任何原因,任何形式都是永远不可能被提倡和接受的。那么,为什么导演没有把这段剪掉呢?私以为还是因为真实,一个有些粗糙的西北汉子,看到自己的女儿因为一只狗如此任性,把老人折腾的不得安生,内心的愤怒是无法克制的。后面对女儿的道歉,和心疼,也能顺理成章地说出那句中国式家长的slogan:我这样做,是因为爱你啊,
当然这激烈地剧情也是影片中很多片段的重要对比,是很重要的承上启下的片段。
比如李玩的爷爷,被李玩推倒后,还是向着自己的孙女,宠爱地对李玩父亲吼出:我不惯着谁惯着?娃是跟我养着的,你以为是养小狗吗?喂两口就长这么大了?!相信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增加对李玩的愤怒,觉得她真的是太不懂事了。然而,当李玩手心淌血,被爸爸追着打,一心想逃回房间,却被父亲连拖带拽的,一直拖出来打,并威胁着让她向爷爷奶奶道歉的时候,爷爷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
比如影片后期,朝朝过生日的时候,爷爷奶奶没有一个人照顾到,甚至注意到这个他们宠爱的李玩的情绪。而朝朝把奶奶的额头打出血之后,不仅没有受到责罚,反而得到了安慰。而想要让朝朝向奶奶道歉的李玩,却得到了责骂。
每一幕,都为李玩的“成长”埋下了伏笔。当朝朝打假“爱因斯塔”,引起了爱因斯坦的自卫机制的时候,不论李玩爸爸如何威吓,甚至打“爱因斯坦”的时候,它都始终躁动不安,直到李玩伸出手安抚它的时候,它才终于安静下来,李玩哭了,哭的无声无息,那一刻,她终于接受了这只假的“爱因斯坦”,她小声说着:爱因斯坦,不怕。不怕。
我很清楚这种感觉,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和妈妈一起在小区里面遛狗,碰到一个年轻妈妈在带孩子玩。我们遛狗都会拴着绳子,看到有小孩子,也都会绕开,免得吓到小孩子。谁知道,这个小孩儿,大老远就跑过来追着我家狗,又喊又叫,还想打他,我妈妈好声好气地说:你可别招它啊,它就是个畜生,可别伤着你啊。孩子的妈妈却就在旁边笑着看,可能是觉得我们牵着绳,我妈妈又挺注意的,应该没什么问题。结果这孩子变本加厉,开始伸腿踢它,我当时已经很生气了,但还是没有和孩子一般计较,拉着我家狗躲开了这个孩子。却没想到,他捡起身边的石子扔了过来。这下我家狗被吓到了,冲着小孩儿叫了一声,把孩子吓到了,跑到他妈妈那里去了,这下他妈妈可说话了,说让我们看好了狗,我妈妈也在训斥我家狗。我家狗在整个小区都是出了名的好脾气,我当时一下就急了,对着那个妈妈说:“是我们没管好狗,但它就是个畜生,不如人好管,您看好您的孩子吧。”说完拉着狗,我走到小区后面,抱着它哭了。在我看来,它没做错什么,却得到了毫无理由的批评,这批评甚至来自于它的平常最亲近的家人,所以我毫不犹豫地要替它挺身而出,让它不用那么委屈。
就像我小的时候,不论是谁的错,只要和别的小朋友产生任何摩擦,我妈妈一定会说是我的问题,当着所有人的面指责我,那个时候我就想,如果有个人能跟我站在一边就好了。
中国式的大人,总是以爱的名义教育,告诉我们这是因为爱,大人说的永远都是对的,是不容辩驳的。影片中的唐唐,仿佛是站在李玩这边的,唐唐看似叛逆,是我们眼中的问题少女。但是她懂事,她已经懂得了奉承家长,曲意逢迎。所以,她在明明知道那不是爱因斯坦的时候,同样选择了背叛李玩。所以李玩口中不停重复着:“hypocritical”。所以,在朝朝生日会的时候,尽管只有唐唐注意到了李玩的情绪,李玩还是微笑着礼貌地推开了她。
全家人都很爱李玩,李玩的父亲送了她一只小狗,为了哄她高兴,所以家人也爱这只狗,却在爱因斯坦走丢后,没有人想过去找一找;这个连名字都是取着玩的孩子,缺少关爱,缺少重视,她和这只会等着她回家的小可卡建立了不可分割地感情,她从爱因斯坦身上感受到了忠诚和关爱,但是爱她的家人却不允许她为了她的爱因斯坦伤心,任性,愤怒,不允许她寻找她对于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他们告诉她这是不对的,你要懂事;他们会给她随便找一只长相类似的狗,告诉她这就是爱因斯坦,并且你只能接受,这,就是你的爱因斯坦;他们会把这只他们口中的“你的爱因斯坦”随意送走,没有人在乎她的哀求和哭喊,没有人在乎那是她的爱因斯坦。
影片中的李玩,从开始因为兴趣爱好都能任性大哭着跑出校园,到后来爱因斯坦走丢后,把自己关在房间,并将摇滚乐开的很大声以此掩盖自己的哭声,同时也宣示了一个青春期少女的叛逆;再后来她只能开着洗澡水,用淌着血的手捂住嘴来压低自己的撕心裂肺的哭泣;直到最后,她知道“假爱因斯坦”因被送到收留站绝食而死后,却微笑着对爸爸说:“谢谢你。”,她微笑着在众人的注视下,吃下了叔叔夹到盘子里的那块狗肉,面无表情地咀嚼着。她彻底放弃了抵抗,她的反骨已经完成了退化,她成为了她口中的:真正的大人。
这让我想到了,知乎上的一个问题:如果成长就是向世界妥协,你愿意为了适应社会而磨平棱角吗?
私以为,我们这一代平凡的80,90后,还没有对世界妥协的,大概是凤毛麟角吧,我们也许依旧会反抗,会为了自己的梦想奋斗一下。但是多少都学会了沉默,接受和妥协,大概在我们所受的教育里面,都会告诉我,你只能去适应这个社会,哪怕需要磨平你的棱角,因为这是为你好。
因为我们眼中的大人,是教我们为人处事,是答应了我们去天文馆,却因为无聊的饭局走不开的家长;是怒吼着谁让你喝酒,却会在饭桌上教我们敬酒的爸爸;是永远在别人家孩子面前贬低你,教你要懂事,要谦虚,教你这是善意的谎言的妈妈;是口中教你真善美,教你沉着冷静,却可以为了维护秩序毫不犹豫地打死一只误入的蝙蝠,并面无表情地把它扔到楼下的老师。
而我们也只能一直在学着懂事,学着做一个真正的,喜怒不形于色的大人。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我只希望以后,社会和国家会允许我们只为自己活一次,允许我们的孩子,可以不用那么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