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
总有一些声音,像珍藏已久的贝壳,覆着时光的尘埃,可一旦贴近耳畔,依然能听见当年的潮汐与风声。
2002年的秋天,我们带着懵懂与憧憬,与广荣中学邂逅,撞进彼此的生命里,奏响了青春的第一段和弦。
二十余年倏忽而过,站在母校三十周年校庆的节点回望,那些泛着金光的往事、熟悉的笑脸、青涩的悸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汇聚成青春岁月里最动人的回响。
与文结缘,梦想启航的地方
青春的序章,总是在小心翼翼的试探中展开。初一那年,我有幸成为语文课代表——那或许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每天清晨,为收不齐的作业焦头烂额,与同学们“斗智斗勇”的经历,如今想来,竟是那般可爱。
与文学社的缘分,始于初二的一堂作文课。我写了一篇“糊涂”文章,讲述自己疑心同桌拿了我的一本新书,洋洋洒洒千余字,写尽了内心的百转千回。谁承想,老师竟把它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那一刻,尴尬与惊喜交织——尴尬的是,被我怀疑的同桌就坐在身旁,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小心思被公之于众,实在不好意思;惊喜的是,一向写作平平的我,竟也有成为范文的一天。
或许正是那篇文章,让老师觉得我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天赋,推荐我加入了文学社。从那时起,我拥有了第一个摘抄本,课余时间总爱往图书馆跑,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茶花女》《少年维特的烦恼》《红楼梦》……也在同学间传阅中读完了一本本《男生女生》。渐渐地爱上了记录与分享,学会了在书香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再后来,书写成为了别人眼中我的特长,直至今日,它更成为我工作的一部分——这是当年的我,始料未及的。
感恩有你,那些可爱的人们
我的同桌茵茵,大概是中学时代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初见时,她清瘦高挑,一双明眸格外引人注目。成为同桌后,我才知道她的视力其实不好,是先天性的。除了眼睛不好,她无论学习、性格、性格都无可挑剔,就像上帝钟爱的苹果,被多咬了一口。她性格果敢,我性子温吞,我们像两个不同节奏的音符,却谱出了最和谐的旋律。
也许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不自觉地向上。为了能及时与她分享笔记,我听课总是特别认真。在我怯懦的时候,她的鼓励总在背后轻轻推我一把,让我学会表达、争取,也学会了自信。
中学时代,远不止伏案苦读。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的飒爽身影,舞蹈房里旋转的美丽脸庞,教室里隐隐传出的歌声,都是我青春记忆中的亮色。几张课桌简单一搭,讲台随意一站,我们班便有了自己的“王家驱”——小小教室顿时化作广阔舞台,那清亮中略带磁性的歌声,是繁忙学业中最美的馈赠。
夜自习回家的路上,同行的女同学唱起张韶含的《Journey》:“It's a long long journey,Till I know where I'm supposed to be……”纯净清亮的歌声,让漆黑的路途不再可怕。
还有那些可爱的老师:生物课后轻声问我是否愿担任课代表的老师,一个温柔的眼神,给了我最初的肯定——后来我们并肩作战,拿下了生物奥赛三等奖;右脸颊有颗痣的班主任,刚毕业的你遇上正青春的我们,军训时担心我们睡不好,悄悄送来的被子,真的很暖;下巴有个红色胎记的数学老师,面容严肃,却让我们的思维在几何世界里自由翱翔,不知道现在还会不会偶尔在课堂上口误道“我要变身了?”;初三推荐我做班长的武老师,自习课维持秩序的压力曾让我屡屡想退缩,是您的鼓励和同学的支持,让我学会担当与坚持……
百味青春,流光溢彩的岁月
关于校园,味蕾的记忆同样深刻。清晨,早操结束的铃声仿佛是起跑的号令,我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食堂,只为抢到那一个仍带余温的三明治。晚餐时分,蜜汁叉烧的咸甜酱香和炸饺子的金黄酥脆,是一天学习后最好的慰藉。
校园运动会上,不仅有跑道旁的呐喊,还有场外琳琅满目的小吃。几毛钱一份的炸红薯,喷香的一大块,咬在嘴里,外壳酥香,内里粉糯……那份热闹与烟火气,是独属于校园嘉年华的快乐。
那些补课的黄昏,与同桌手拉手飞奔到校外小店,分享一碗热气腾腾的炖粉条,在氤氲热气中畅谈电影与小说;或是走进新开的面包店,装模作样地拿起刀叉,模仿电影里的主角,认真品尝面包与香肠……
从青涩到成熟,从懵懂到通达,广荣中学以她博大的胸怀,庇护、滋养了我们青春中最关键的三年。那些殷切的期盼、严厉的批评、温暖的关怀、欢笑的瞬间,都已深深烙印在时光的留声机上,成为我们生命中永不老去的歌。
在此,谨以最诚挚的敬意,礼赞浸润了我们整个青春的母校——广荣中学,三十周年生日快乐!三十而立,再启新程,愿您在未来的原野上,孕育出更多星火与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