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古韵诗里笔下寻访着的何店

    2018年1月21日,义乌市作家协会散文创委会10多位作家走进千年古村何店村进行文学采风。这是义乌作家协会在2018年开展的首次深入基层采风活动。最近《枣林》2018年第二期刊登了作家们的作品。快来看看这些乡愁古韵诗里笔下寻访着的何店吧……

 

图片发自简书App

    潘爱娟老师的《细嚼慢咽说何店》,她说,很难想象,在远离城市的一个偏远乡村,会有如此密集的古民居群。走在何店,徜徉于幽深的街巷、里弄,目光游移在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我们仿佛能听到了何氏先祖粗重的呼吸,感受到了他们创业的艰辛与驰骋商场的大智大勇。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杨延春老师在《何店村》这首诗里说,面对祖上开当铺的山门堂十四间,我无从下笔,面对呼啸到眼前的龙窑,和随处可见的陶罐,我竟然无从下笔,除了这些......我怕一写出,就会消失......

图片发自简书App

    蒋英富老师写了一个龙窑的传说,“火龙奉旨腾飞至何店上空,与水龙交接,徐徐降落腑伏在龙窑之上”.......

    很有画面感,不是吗?

图片发自简书App

    傅根洪老师也写了一首诗,“一次次抚摸着妈妈给我披上的五彩鳞片,记不清我在月亮湾畔沉睡了多久......她的眼神有一点点让我想起往昔”。

    好想知道傅老师往昔的故事和记忆,有没有?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朱履生老师干脆来了篇寻梦行记,“双溪秀敏,六石灵钟,大成勋绩,为世尊荣;外歼倭寇,内除匪凶,威震四海,复兴明风;光复华夏,先建铁血功,奋斗杀敌,后生责任重;抗战建国,必胜必成,诸生努力,向前冲。”那种神往的表情令人肃然起敬,自然而然,何金寿先生包括他的出生地,在我的心中崇高、圣洁起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冯奇冰老师的《龙窑》,文字着实让人心醉,“荷塘月色举着水,哪怕形成对比,也要升起帆,沿着所有的火把,以及举着火把的手和目光,把某一片泥土烧成精品,把火烧云,装点成仪式,隆重而神秘,深邃而庄严……一个村庄踏浪而来,骨骼里鼓荡着水和火,一千年的柔情和刚强,飘飘渺渺,伴随街巷延伸的节奏,走进河床,沉思河卵石的天堂”

  简直要跪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郑建伟老师的《风华岁月,话何店》写得大气磅礴,该文获文化部核心期刊刊载出,是难得的大气佳作。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不管你走多远,记忆里总有个角落安放着故乡。”王锦豪老师《乡愁里的何店》,写得真美。

  “ 可以将心灵安放,将乡愁贮存,将思念寄托,进入何店漫无目地移步细赏,清幽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墙面斑驳的老屋、村中的古井、几人合抱的大樟树……不管我们的眼睛看过多少繁华风景,都无法取代那种乡愁带给我们的感动。而厚重的文化资源,丰富的民间原生态文化,这里的一切都会让你不自觉地爱上这里。”


图片发自简书App

    金灿老师的《苔客问》,以一痕青苔起笔,诉说古村的前世今生,不落俗套,可谓精妙绝伦。

    “何店始建于北宋,其祖何仕英因父蒙难,为避祸而徙至义乌。何仕英生三子,次子继贤公由义西泮山里迁居柯山,是为如今之何店。自村成,先民世代耕种,开枝散叶,余便在此观云卷云舒、日升月盈,已逾千年。”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一篇是俺写的,俺就是何店人。俺把俺小时候的故事都告诉你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怎么样,文章都看完了吗?小伙伴们周末,要不要何店走起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