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是大学舍友推荐给我的书,在看到那个没上过学的阿太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的话时,便决定买来慢慢读,看看皮囊到底是什么样子。
书中的故事大都发生在闽南的那个小镇。从“我”的视觉点出发,写了残疾的父亲、坚韧的母亲、孩童时的玩伴以及年长后对故乡土地的依恋。作者知道那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岁月堆积成如今的光景;那里的每一个角落也知道作者,被时间滋长出后来的模样。
引起我注意的确是那个反复修房子的母亲,即使明明知道房子可能在未来半年或者一年内被拆掉,仍执拗地坚持修建房子。那房子就是母亲对父亲说不出口的爱情,以建筑的形式向别人宣言,她始终坚信房子建好了才是对残疾的父亲发起的健全完整的家庭的的最好交代。
母亲是坚韧的。在因为超生被开除公职后,父亲曾一度虚弱不堪,是她给人缝衣服、纺织、包装,默默地支撑了三年;在父亲中风之后,她既要照顾父亲的一日三餐,还要在时间间隙去打理停业已久的加油站;在没钱的日子,生活的困顿和别人有意无意的疏远并没有难倒母亲,反倒如若她察觉别人对她有一丝的同情,就会恶狠狠地拒绝别人的好意。
母亲是乐观的。在生产后从厦门回老家的路程中,母亲虚脱地跟不知所措的父亲讲,再走几步看看,老天爷总会给路的,后来她不断用来鼓励她的男人;父亲中风之后,母亲在扶父亲去厕所的时候玩笑地说道,你在医院如何享的清福,竟然重了许多;不顾医生“估计没法康复”的提醒,母亲任性地鼓励父亲,并和他制定三年的康复计划。
母亲是可爱的。当父亲需要医药费、我需要学费、姐姐需要嫁妆的时候,她提出要建房子,那个时候她像商场里看到心爱的玩具就不肯挪动身体的小女孩,倔强地重复着她的渴望;当年混迹在父亲底下的小帮派来加油站加油时,他说时移世易,人生难料,气急的母亲用石头扔在他的车上,回家后,她不断的解释,像个做错事的小孩儿;因为急性盲肠炎,母亲在工地摔倒,我焦急得赶到医院时,母亲转移话题,房子已经在打地基了?她害怕我会凶他。
母亲反复修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几次三番的去找神明朋友,奔走于各个寺庙,这都是母亲说不出口的爱情。那个年代,貌似没有人会用“我爱你”三个字来表达对彼此的关心与爱护,反倒生活中的琐事掺杂着太多淳朴的爱情。
我生长在农村,父母亲是地道的农民。他们有时会因一件事情争执到急赤白脸,但第二天却像没事人似的继续过着他们的生活。父亲外出干活时,无论多晚,母亲总要等父亲回来一块吃饭,即使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母亲感冒挂吊瓶时,无论多么要紧的活儿,父亲都会推掉,整日守在母亲身边;母亲因为神经睡眠不好,父亲就把家里所有的锁都换成静音锁,生怕关门声会吵到母亲。
他们就这样生活了30多年,养育了我们姐弟三个人。对于爱情,他们从来说不出口,或者他们不好意思,亦或者他们觉得那样太过矫情,失去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反倒现在,动不动“我爱你”挂在嘴边,却是另一半低头盯着手机屏幕说的,不知道口述对象是手机屏幕还是你。我个人不喜欢说我爱你,总觉得那样太肤浅,太做作,还不如在你生病时,为你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粥来得实惠;更不如在你迷失方向、情绪低落时给你一个肩膀靠靠来的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