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因工作原因,和儿子分居两地。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18岁的成年小伙子了。对于如何与儿子沟通,龙应台显得陌生和不知所措。在征得安德烈同意后,母子决定通过书信的方式进行深入的交流,并最终结集出版。这就是《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的背景。
母子俩长达三年的信件所涉及的题材非常广。在阅读的过程中,文中提到的各种社会现象、文化、政治等也常常引发我的认同和思考。可是,它之所以被称为“人生三书”,更多拨动心弦的是母子间所流露的脉脉温情。回顾我们自己的成长以及我们和孩子相处的过程,家长和孩子的沟通问题不仅存在于这些因万水千山阻隔的母子间,我们这些天天在一个屋檐下的两代人之间,很多时候在沟通上也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我们同学间结婚生子时间各有早晚,结婚早点的孩子已上初中。前些天微信群聊天说到青春期,一个同学说自家闺女“从小四升小五就感觉到了。以前粘着爹妈,马上就不愿跟着了”。另一个儿子上初一的同学则说“五年级每天还粘一下,睡觉前让陪他说说话,那时候觉得好烦,不想去。转眼现在就不爱和你说话了。”同学甚至开玩笑说,“想打趁早了,到了叛逆期,就不敢打了。”这些有意无意的话,让我们这些孩子还在上二年级的父母们难免有些惴惴然。
回想我们从青春期到现在,和父母的关系也很难说得上是“亲密无间”。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内心的大门已经悄悄关上,或者半掩。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等人生三书,为母(父)子(女)间和谐相处,提供了一种比较好的参照。其实总结下来也不复杂,大致就是尊重孩子、主动沟通的意愿、及时的鼓励。
再过几个月,闺女就要上三年级了;再过两年,青春期也会施施然不约而至。孩子的成长漫长而又短暂。借用龙应台本书一句话,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我们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
(应学校要求,写一篇读后感。老师原文如下:
你好,咱们班的家长漂流读书心得没有写,为了按时完成,请你自行选一本近期自己读过的书,写一百字左右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