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努力课程笔记

读者,你好。

欢迎回到《吴军来信》第二季。

今天这封信的内容有点特殊,因为它会呼应我9年前在《硅谷来信》中发出的第一封信。在那封信中,我提出了一个概念——伪工作者。在这封信里,我会讲讲另一个和伪工作者相关的概念——假努力。

“假努力”的三种表现

我们先从三个现象说起。

第一个现象:今天很多人在手机上听了大量的网课,甚至每天学习的时间超过了一小时。这应该讲是一个好事,但是大部分人听课之后的效果并不佳:工作依然没有起色,生活也不见改善,甚至与人交往的能力也没有提升。

其中,有人听的网课可能质量低劣。比如据《华商网》报道,DeepSeek走红之后,相关的付费教程在网络上大量涌现,最贵的价格将近一万元。然而,许多消费者在购买后发现,这些课程的实际价值与宣传的相差甚远,无非是一些七拼八凑的公开信息而已,甚至有些课程内容与DeepSeek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即便过滤掉这些“劣质课程”的因素,很多人学的是高质量的课程,但是最终对个人提升还是帮助不大。

第二个现象:今天的年轻人在大学里呆的时间越来越长,从过去读个本科就毕业,到现在很多人会一直读到博士。这些人都是因为对知识渴望而读书吗?有的显然不是,很多人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就继续读书了。但是有的人,读完博士以后,竞争力似乎也没有什么提升。

第三个现象:今天的中小学生,做作业的时间比我当年多多了,这还不算大量的补课时间。但我发现,大量的高中生连课程内容都没有学懂。我接触过一些国内的年轻人,都是最好的高中的好学生,但是当年我会做的竞赛题,他们现在却都做不出来。虽然他们平时的考试成绩大多不错,但在仔细了解之后,我发现,分数高不过是做题多的结果,而不是因为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很多内容其实学得并不透彻。

这三个现象,其实都指向一个靶子——假努力。

中国人可能是世界各国人当中,最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这件事的了。知识能不能改变命运呢?能!但是,要看你学的是什么知识,以及如何使用知识了。

不指向实用的网课学习

先说说网络学习中的假努力现象。今天很多人热衷于学各种网课,花了不少钱,好像这样一来,自己的命运就可以改变了,其实不然。世界上任何财富都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我们之前讲过,GDP是一个经济体当中全部商业和经营活动的总和,我们还讲过商品和服务价值的背后是劳动。但我们从来没有讲过,一个人坐在那里学习,或者苦思冥想,就能够增加社会财富。

不仅如此,一个人只是坐在那里,远处有一个机器人不断生产东西,创造的财富也不是这个人的,和他无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知识本身不能直接赚钱,甚至不能申请专利。只有当知识变成了技术,才能赚钱;只有当技术变成了制作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特定流程,才能申请专利。

今天很多人学网课,只顾着学,至于学完之后有什么用,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如果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充实自我,或者把学习知识当作一种修行,这当然没有关系。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就不要问为什么自己学了那么多网课也没有改变命运了,因为他一开始就没打算有改变命运的行动,这其实就是一种假努力的表现。

为什么我说这些人是假努力呢?显然,上班开车的时候听一小时音频,要比坐下来多工作一小时轻松得多。很多人看似每天花了不少时间在学习,其实是在为自己懒得动手找替代品。还有很多人,学了大量的内容,就是不过脑子,在装样子。比如很多人学了我之前的来信内容,有很多问题都解答了好几遍了,但是依然有不少人在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初没学懂。

我在之前的来信中多次讲过“太初有为”这个观点。这最初是歌德的《浮士德》中的观点,后来因为维特根斯坦的不断引用,变得更加有名了。世界上的事,要做了才有结果。你看了再多养花的书,不去刨个坑,种上一株花,就永远不知道其中的艰难,当然也就闻不到花的芳香。

逃避工作的假努力

再说说现在年轻人长久地读书这件事。今天很多人一直读书,只是因为本科毕业没找到工作。当然我也知道,当下工作不好找,全世界都一样,美国也是一样。比如据我在Meta公司当高管的朋友讲,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本科生,面试Meta的工作,4个人里只有一个能拿到Offer。因此,找工作难是一件已知的事情。

那么该怎么办呢?真正努力的人,一进到大学,就应该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特别是学那些有用的硬核课程,把知识真正学会,然后到了暑假,就应该主动寻找实习机会。我每次回国,都会到大学里做一到两次报告,我发现,除了在清北交复这几所大学,其他大学的很多学生听报告时都在睡觉。那些学校的老师告诉我,这种现象很正常,课堂上经常如此。既然要睡觉,何必不回宿舍去睡,效率还高一点。一个学生,在大学课堂上睡了1/3的觉,就算这个人再聪明,能把考试应付过去,他学到的知识也会大打折扣。

于是,很多人本科出来没找到工作就去考研,研究生出来没找到工作就去读博。看似上了很多年的学,但是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并没有提高。显然,比起在学校里拖时间,真正把课读懂要难得多,而找到工作更难。

还有不少学生,成绩单看起来不错,但经不起推敲。一些朋友把孩子的成绩单发给我,让我看看能在美国申请个什么样的学校读研究生。我一看,学计算机的学生,本专业的课成绩平平,特别是那几门硬核的课程,都是B的水平。他们GPA高,就是绩点高,全是靠一堆文科的通识课程,什么思想政治课在往上提分呢。或许在国内保送研究生时,这样的GPA管用,拿给老美一看,人家可不买账。显然,在无关紧要的课程上得一个好分数,要比在硬核课程上容易。但这种努力没有用处啊。

堆时间写作业的假努力

再说说最后一种现象,很多学生每天花很长时间写作业,但成绩却始终不见起色。一年前,一位校友和我讲,他儿子成绩有点困难。他们家其实过去有读书的传统,他自己也是清华毕业的,女儿靠自己的努力上了牛津大学。这个儿子生得比较晚,比姐姐小十多岁,又因为是男孩子,因此家里比较疼爱。这位校友和我讲,孩子平常很听话,做功课时间也很长,就是成绩不理想。为此找了不少家教,也没用。这位校友还和我讲,当初他们在姐姐身上没费什么力气,姐姐就上了牛津,想不到这个儿子的学习这么费劲。我也觉得挺奇怪,就说,你在家里装一个摄像头,看看他做功课时在干什么。

这位校友后来告诉我,孩子在家复习做作业,翻书翻得飞快,作业也写得飞快。然后就开始做一大堆课外作业,做法也是一样。我说问题就在这里了。翻书翻得飞快,说明心就没有静下来,内容根本没学进去,也没学懂,找再多的家教,留再多的课外作业也是白搭。他会的内容还是会,不过是多做了三四遍,而不会的内容,做两题是错的,做十题还是错的,因为根本没学懂。

显然,对这个孩子来讲,不管对错地一遍又一遍地做题,比把书本里的内容搞懂要容易。这就是假努力。

成年人工作中的假努力

和这个孩子一样在假努力的,是一堆非要让员工996工作的企业。如果一家企业要求员工长期这样工作,其实是管理不善的表现。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世界上最顶级的那几家企业不需要这样工作,同时人均创造的财富并不少。在中国,情况也是类似,通常效益差的企业工作时间反而更长。当员工知道他这一天不得不工作12小时的时候,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把8小时的工作拉长到12小时完成。

今天,很多人会抱怨,自己工作了许多年,每天也很忙碌,但工作能力并没有提升。从表面上看,这些人也很辛苦,每天早上挤着地铁上班,晚上回家做饭,平时多下来的一点时间也在学习,但几年之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依旧没什么进步。

今天,人们经常用一些低质量的勤奋,掩盖了真正的懒惰。在信息时代之前,一个人没有多少课可以学,没有多少书可以读,大部分工作都是体力活,勤奋和懒惰看得清清楚楚。现在的情况则不同,懒惰不懒惰,不仅别人不知道,自己也常常被自己的“假努力”给感动,最后把自己给骗了。

有些懒惰的学生上课不爱动脑筋,抄笔记倒是很快;而那些懒惰的成年人却正好相反,谈起事情来侃侃而谈,但要他动手,就不情愿了。一些孩子,边学边玩,有的人会觉得他们的做法很蠢;但是成年人做事时,也喜欢几件事并行处理。因此,一个人如果不相信孩子能够边学边玩,还能把课程学好,最好就不要相信成年人能同时做好几件事。这样的“勤奋”,都属于“假努力”。

那么,什么是真努力呢?下一封信我们就来具体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下一封信再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