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去年到了市区工作的老师告诉我,“这里是新天地”。
我被“新天地”三个字所吸引,产生了很多美好的期待。当我真正来到朝阳小学,不切实际的期待没有成真,但我渐渐明白了这是一片怎样的新天地。
这篇心得记录了,从初来乍到,因新环境的要求与旧有经验之间产生的冲突而导致的强烈的不适应,到在迷茫中不断寻求方法,渐渐步入工作的良性循环,这样一个历程。这个历程并没有结束,我还在路上。而我最深刻的一个感触,可以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句话来表达:
“不能让困境束缚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冲突与失败
新的环境对我的要求与我旧有的经验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冲突,在第一天正式上班,第一节课站上讲台起,就开始了。
我以五年的教学经验,站上新的讲台,我是充满信心的。三年级我已经带过两届。我很早来到了学校,站在上了锁的教室门前,等待着孩子们。等待的空隙,脑海里开始回想前一天晚上备好的课程:愉快地自我介绍,用英语和他们打招呼,认识他们顺便练习第一单元的打招呼和自我介绍的句型,课文内容与生活情境重合了。接着,我会告诉学生我对他们的期望:做个会听课的学生。我记得《课堂行为管理》这本书中这样说: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期望,是有效行为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教师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期望,并让学生知道课堂的规矩是什么。
我自认为已经做好了充分地心理上和课程内容上的准备。只是,我没有料到,过去的旧环境里获得的经验竟然出现了水土不服。
我按计划开始我的自我介绍,然而很快我发现教室里有说话声。我用目光搜寻,发现有几个学生在无所顾忌地讲小话,声音大到掩盖了我的愉快,我不得不停下来。“大家请安静”,我提高声音说道。这句话没有产生任何震慑力。小小的说话声开始蔓延,很快,我已经无法判断到底声音来自哪个角落了。我提高声调,嗓子已经尽到了全力,不能再高了,但仍然淹没在叽叽喳喳的讲话声里。我很着急,想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吸引他们,结果注意力虽然吸引过来了一部分,却更吵了。我感到无比沮丧。我喊不出一个学生的名字,无法点名批评,我下意识地寻找教鞭,手边却空无一物。我开始大声斥责他们,要求他们必须马上安静下来。已经闹哄哄的教室淹没了我的气急败坏。
失败的第一课。一切与期望中的都不一样。我自认为在课堂管理上没有太大问题的。我的信心源于我过去带班的经验。即使上一届六年级,面对那些高高大大的男孩子,我也控制得住课堂。然而,我开始自我怀疑了。
第一课的失败让我沉浸在沮丧情绪中,而之后一个星期里,在其它三个班上课的情况大同小异,我无法顺利地上完一节课,必须不停地进行纪律管理。
接受与改变
最初,我把原因归结于外部:学生太不听话了,是不是家长过于宠溺?居然没有什么惩罚措施,可是没有无惩罚的教育啊?
我越抱怨,越不喜欢进入课堂,越抗拒与学生见面。在这些抱怨把我的生活带入恶性循环时,我醒悟过来。过去的那些经验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工作要求了。曾经,我抱怨环境使我不得不简单粗暴的教育,现在,是时候作出改变了。
首先,我向我的同事们请教。他们的高素质和热情让初来乍到的我十分感动。在同事那里,我获得了宝贵的新认知。有老师感同身受地理解我的心情,让我明白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处境。我想起来,三年级的学生除了可爱,还天性好动。实际上,以前带三年级时,我也为了纪律问题操过很多心。在交流中,我也更了解了这里的学生和课堂的特点。我开始做出调整,不再那么苛求学生必须完全配合我;有的老师送给我宝贵的课堂管理经验,我拿来即用,不断尝试,然后反思。有一次,我进入202班准备上课时,看到黑板上留着上一节美术课的板书,是美术老师批评和表扬孩子们用的一种计分方法。在还不能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的情况下,这种方法非常适用。我便立即用了起来,那节课的纪律难得的好。
同时,我阅读了《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看得匆忙,因为急于寻找答案吧,面对那些无法专心上课的儿童,我该怎么办?
书本并未给出任何直接的答案,作者没有告诉我具体的方法,可是草草读完后,我还是有很大的收获。也许是因为我从中明白了,一个学生的某个行为,不应该被孤立的看待,行为背后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而这个原因跟家庭又有很大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正确看待儿童的某个行为,明白他自己其实也是身不由己的,才不会轻易被他们的行为激怒了。
“学校不能把特定的行为看作是一个孤立的音符,而是要把他看作整个乐章的组成部分,即整体人格的组成部分。”
在交流中、阅读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而来自朋友和家人的鼓励也给了我很大的力量,我渐渐从恶性循环中走了出来。
四个星期后,我终于可以比较从容地进入教室。课堂依然有点乱,纪律还是达不到我理想中的状态,但是我的心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我利用不同的课堂评价手段,预防学生的纪律问题。而当学生出现行为上的不规范时,我的第一念头不再是指责和发怒,而是先反思自己,理解他们,并运用课程内容来吸引他们。在和学生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多了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似乎在慢慢发芽。我不再下意识想要一根教鞭。
新环境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需要的不再是一根震慑学生的教鞭,而是自我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学机智的灵活运用,对学生心理的深入理解。至此,我开始理解昔日同事所说“新天地”。那些不切实际的期望破灭后,我开始接受新的要求时,我发现这片教育的新天地,正是2012年我成为一名新老师时理想中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