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沈阳之后,我唯一想要去的景点,便是沈阳故宫。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价值上,沈阳故宫都是我国留存下来的、地位仅次于北京故宫的宫殿。
正如同西安是唐朝文化的代表、开封和杭州是宋朝文化的代表、银川是西夏文化的代表,沈阳自然也是清朝文化的代表城市。保存在沈阳故宫里的东西,自然是重点铭记清朝正式入主中原之前的那一段时间的各种文物。对我而言,它们几乎可以说是我在沈阳这座城市里仅有的能够提起一些兴趣的东西。
率先吸引住我的,是通往入口的前方的路上的一对石狮子,以及围在石狮子周围的一群人。这一对石狮子早已锈迹斑斑,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灰尘和污损早已让它们看不出原本的颜色。围在它们周围的那一群人,是一群身穿古装的青年女人。她们有的身穿汉服,有的身穿旗袍,还有的身穿我分不清到底应该称作什么的衣服。当我从她们身边路过的时候,她们正围在石狮子周围叽叽喳喳,像是在交流什么,说话的声音几乎能够赶上步行街另一端的纪念品店里的店主们的声音。有的人还在和这一对几乎已经被岁月摧残得称不上有多少美感的石狮子合影,或者在用各种奇特的姿势自拍。
穿过同样被称为“大清门”的正门之后,我才完整地看到,沈阳故宫的实际大小其实是远远不能和北京故宫相比的。这大概就是地方性政权和全国性政权的区别的最好写照。不过,从外墙、正门、正对正门的主殿崇政殿,以及分别位于正门左、右两侧的飞龙阁、翔凤阁的主色调来看,沈阳故宫的外观美感似乎又不亚于北京故宫。在我的印象中,北京故宫的多数建筑的主色调是以温暖而厚重的鹅黄色或者橙黄色为主,显得华贵而庄严;沈阳故宫的外墙与多数建筑的主色调则几乎全都是大红色,显得艳丽而富有激情。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代表“打江山”与“守江山”之间的不同的一种隐喻。除此之外,悬挂在沈阳故宫的每一块匾额上方的汉字与满文之间的顺序也与北京故宫相反。不过,安放在主殿正中央的宝座倒是与北京故宫之中的宝座相差不大,只不过总体面积显得没有那么大。站在主殿的正门口,往宝座的方向看,便能够看到雕刻得栩栩如生的两条龙像是随时都有可能活过来、直冲云霄一般。
位于主殿西侧的,是一座戏台。和主殿不同,它很明显没有经过精心的维护或者修缮,表面满是似乎怎么也擦不干净的灰尘和污渍。它是空荡荡的,表面没有任何文物,与它紧挨的房间也不对外开放。因此,几乎没有多少游客会仔细地注意它。绕过它之后,一直沿着道路往北走,便是显得十分突兀的文溯阁。据导游介绍,由于文溯阁是藏书阁,红色则代表五行中的火行,黄色也能够代表火焰,因此,文溯阁的色调不是红色,而是以代表水行的黑色为主,寓意是避免火焰烧毁阁中的藏书。其内部装饰也像诸多普通的书斋一样,十分简单,除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副对联、几本书籍和一个装着几支笔的笔筒之外,别无任何多余之物。在以鲜艳的红色为主色调的宫殿里,这样一座古朴而又显得有些寒酸、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破坏的建筑显得十分不相称。但是,它却又偏偏是治理天下的君主不可缺少的东西。
绕过通往后花园的通路上的一幅仙鹤图案之后,一座山水亭便显现在我的面前。沿着斜坡往上走,一大片奇形怪状的山石堆叠在庭院的一角,一座大约只能容纳几个人的凉亭稳稳地安放在山石堆之上。从斜坡下方的角度往斜上方看,被连成一片的大块白石簇拥着的凉亭显得微小而不起眼。许多块奇形怪状的白色山石各有不同,似乎比我在孔府中见到过的那些奇石还要更加奇特几分。转过身,便能够看到从山石之间流下的一缕碧水。碧水顺着山石边缘的河道一直向后门的方向流淌,与另外一侧的一块黑石内部的喷泉共同发出微弱而清脆的水声。我学过的历史课本上面写过,满族人的祖先是生长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游牧人。这幅景观的寓意,大概就是这个民族的来源。除此之外,紧挨着后花园的碾房里不仅仅有硕大的石磨,墙上还写着白肉血肠、坛子肉等传统东北菜的来历,甚至还有火锅的起源。这是令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东西。
爬上后花园南侧的城墙之后,率先出现在前方的是一座笔直的烟筒。这座宝塔形状的烟筒的高度几乎和一旁的寝宫的高度一样高,每一层的宽度从下往上依次递减。有人说,它的高度和层数可能和清朝的皇帝们的数量或者在位时间有关系。不过,嗓门大到几乎能够完全压过几十个游客的声音的导游大姐说,那全都是毫无依据的瞎联想,它和任何一个皇帝都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悬挂在清宁宫里的关公像实在是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游客都十分好奇。导游大姐介绍说,由于努尔哈赤当年刚刚起兵的时候还不怎么懂兵法,曾经有人送给他一本《三国志》。之后,努尔哈赤就长时间把《三国志》当作兵法来用。因此,清朝的皇室除信奉萨满教之外,还有拜关公的传统。直到今天,很多满族人仍然处于一种“什么都信”的状态。同样令很多游客感到好奇的,是摆放在靠近宫门口的位置的两口大锅。导游大姐说,这两口大锅是煮猪肉用的。后来的清朝皇帝回来祭祖的时候,都会派人在大锅里做白煮猪肉,并让一同祭祖的大臣们吃。据说,某些吃不惯这种又肥、又油腻、又没滋味的白煮猪肉的大臣会在祭祖仪式里偷偷地放一些盐、或者是酱油,趁皇帝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用它们来调味。走出宫门口之后,一部分游客还到皇太极驾崩的炕头的窗口去拍照。不过,我觉得这种地方有些晦气,没有和其他的游客们一起拍照。随后,在导游大姐洪亮的嗓音之中,我和另外一群游客先后进入皇太极的两个妃子曾经居住过的两间宫殿。受宠的那一个妃子所住的宫殿的采光明显更好一些,室内亮堂堂的,几乎没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走到宫殿的正中央之后,导游大姐指向炕头外面的窗户纸,再指向从天花板上一直垂下来的婴儿床,告诉我们:东北有“三大怪”,分别是“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抽烟袋”和“生下孩子挂起来”。由于当年的自然环境不好,只有把孩子连同婴儿床一同挂起来,才能防止地上的蛇、虫、鼠、蚁伤害到孩子。得不到宠爱的那一个妃子所住的那一间宫殿则显得十分阴沉,室内几乎看不到多少阳光,即使在白天,有些角落也只有在开灯的情况下才能看清。导游大姐告诉我们,这位妃子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大家只要把她和她所生的顺治皇帝的画像摆在一起看,就能够看出,顺治皇帝虽然不怎么像皇太极,却十分像她。后来,史学家总是把她和慈禧太后进行对比,说她们两人这一头一尾刚好代表清朝的兴盛和衰落。孝庄太后开天辟地,慈禧太后则祸国殃民。
走出宫殿之后,一群游客又一同来到竖立在广场之上的神竿之前。神竿是放投喂乌鸦的各种米和碎肉用的。导游大姐又说,由于努尔哈赤当年曾经被乌鸦救过命,清朝的每一代皇帝都十分崇拜乌鸦。每逢祭祖或者祭天仪式,萨满教的巫师都会在神竿的顶端投放米和碎肉,用来喂乌鸦。有个小孩说它看上去很像是升国旗的旗杆,引来一阵大笑。沿着神竿往前走,便是皇太极曾经用来大宴宾客的凤凰楼。它曾经是清朝时期的沈阳城的最高建筑,上下楼的二十四级台阶刚好代表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从台阶下方看,它显得比主殿更加气派一些,也更加广阔一些,整栋楼显得庄严而又不失鲜艳。
离开凤凰阁之后,我和另外一群游客一同来到东所。沿着长廊一直往前走,便是曾经的太后行宫。长廊两侧同样摆放着许多块奇形怪状的山石。这些山石都如同各种不同的动物一般,有的像昂首回望的奔马,有的像抓耳挠腮的山猴,有的像趴伏在地的猛虎,还有的像蓄势待发的猎犬。走出太后行宫之后的最后一站,是用于举办大型活动的大政殿及广场,以及代表满洲八旗的八座亭。八旗亭中展示的是满洲八旗的形成及发展历史,以及各种武器、装备。从短兵器到长兵器,再从弓箭到火铳,还有盔甲、盾牌以及令旗等其他用品。其中,对各种马具的介绍相对最详细。从马鞍到辔头,再到各种不同的马鞭,应有尽有。从马背上得来的政权,自然对于马术和马具十分重视。在此之前,从未骑过马的我根本想象不到,骑马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参观完全部的八旗亭之后,我还看到一个男人坐在其中一座亭前面的台阶上,手中握着一根自拍杆,对着手机做直播。他先对直播间里的观众大讲特讲努尔哈赤当年和袁崇焕打仗的事,又说努尔哈赤是因为被袁崇焕打败从而忧愤而死的,最后又开始向观众们卖一种我几乎从未听说过的点心。除我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游客注意到他。
从出口离开的时候,我感觉还算比较充实。至少,我看到的东西不算少,买到的纪念品也还算不错。
这算是我第一次来沈阳最大的收获。
202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