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该有的生活?朝九晚五的固化生活模式让无数人叫苦不迭,于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鸡汤式名言在四处流窜。无数人渴望着有朝一日自己能摆脱现实的束缚,在大自然中疯狂的来一场身体和灵魂的栖居。然而实际情况是,外面的世界再大,自己也还是在原地打转。与众不同的活着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我们无力反抗的时候就总会羡慕那些魄力无限的人,我们羡慕他们的敢于舍弃和大胆改变,于是“说走就走”成了时尚追捧的宠儿。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说走就走”都值得艳羡呢?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电影叫做《荒野生存》。主角克里斯托弗家境优渥,是亚特兰大私立名校艾莫里的优等生,前程似锦。但是,他从学校毕业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把存款捐给慈善机构,去阿拉斯加寻找自我。在家人的劝阻声中,他踏上了回归自然的慢慢长路,成为名副其实的流浪者。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一个20世纪90年代的、轻口味的“在路上”。主人公Chris(自名Alex)家庭优越、学业有成,可他毅然抛弃了存款和前途,独身一人上路前往梦想中的不毛之地阿拉斯加,并最终死在冰天雪地中。
不可否认,无疆行走让人振奋。
电影拍得很美,镜头里的风景,华丽而大气,密林、山峦、长河、落日,和着某种韵律,迤逦而来。美国西部的风光长卷,不是小情小调,是一阕大江东去的豪放词。扑面而来旷野的气息,令人俗虑顿消。
人们总是热衷于获得,却很少了解舍弃的意义。
"1992年4月,一个家境富裕的年轻人,来到了美国的西北部阿拉斯加,并孤身一人走进了Mckinley山脉北部的无人荒野。他的名字叫Christopher Johnson McCandless。走之前他把大学里攒下的2万5千美元捐给了慈善机构,把钱包里剩下的钱全部烧光,希望能够在荒野里发现另一种生活。没有家人,没有爱情,没有手机,没有我们正常生活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他舍弃了所有大众的眷念,只身一人,没入荒野,遥望文明,认识自己。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抢着去获得,不管是经历还是体验,金钱还是感情。急着获得,只因为不断失去。青春只有一次,我们总想得到更多。周围的人都在追逐,我们不禁茫然,甚至身不由己的卷入这场追逐。回头看看,是否还能面对曾经的自己?一段旅行,有太多意义,有些人为了艳遇,有些人为了猎奇,行走在路上的人形形色色,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故事,我们拥有回忆,拥有朋友,拥有一切拥有的。克里斯托弗,24岁,正是青春年少,却又一份历经世事的淡然。青春也许不只一种状态,浮躁的内心需要一丝平静。回头望向来时的路,只愿清风拂面,即使一无所有,也称得上无悔青春。
说走就走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
很多人会觉得,这小子挺不靠谱的,不过他也真敢干。从影片的记叙来看,Chris绝对不是一个专业的徒步旅行者,他没有什么象样的户外装备,幸好不断有人接济他一些必需的工具;他也没什么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本事,幸好他遇到的嬉皮士、退伍军人和收容管理人员都不坏。如果不是这些幸好,我们的英雄主义小青年可能会死在墨西哥边境或德州沙漠。有一些人可能会大声叫好,因为影片恰当的满足了他们心底的流浪情结。壮美的自然风光、粗砺而质感的旅途感受让这部片子有着丰满的煽动性,为流浪的乌托邦打造一个现实的入口。电影也许不能鼓舞他们下定决心踏上流浪旅途,但足以让观众对Chris决绝的勇气和悲剧的命运报以赞美和同情。大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Chris勇敢的去做了,虽然没能坚持到一个美好的结局,但如此壮举依然让无数文青们赞不绝口。然而,Chris的执着等来的是生命的代价。死亡来临之际的烦躁暴露了这个理想主义的偏执狂的脆弱。
很多时候,现实是一座围城,勇敢者看到了生活的真实,逃避者看到了生活的谎言。
有一种“说走就走”是用脚步丈量天涯海角,还有一种“说走就走”是将思想放逐于无尽苍穹。每一个游人都应该懂得,他最终将为一意孤行付出代价。无论任何实质的“说走就走”,都会不可避免的带来伤痛。父母的白发、爱人的眼泪、亲子的呼唤暂且不说,且问你在抛弃一切之后,能否正视生存的困境和孤独的折磨,在另一种人生中重获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内心长久的平静。推翻现实回归自然的努力和不甘平庸直抒胸臆的态度固然可贵,但我也看到太多对“说走就走”的溢美矫饰,引领着一代代年轻人轻妄的迷恋。
对心态成熟的人来说,说走就走是一场心灵的洗礼,给了你重新出发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动力;对于懦弱逃避的人来说,说走就走不过是一次掩耳盗铃的逃避现实,给你的只是虚假的繁盛和更多的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