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教育观察日记
一
今天,是一年级开学的日子。这些六七岁的娃娃,一个个背着书包,在爸爸妈妈的引领下,东张张,西望望,脸上写满了兴奋与好奇。
“好好念书,听到了吗?听老师话,得个大奖状……”柔柔的话语中满是期待。
“以后这就是你老师,不听话,他就揍你,知道吗?……”看着小孩子似懂非懂而又连连点头的样子,我心想,这些“威胁”、“恐吓”之类的话语会给孩子留下什么。
教室内,一阵哇哇的哭叫声传了出来。怎么了,我心里一惊,连忙向一年级一班教室跑去。看清了,一个胖胖的小女孩正使劲拽着妈妈的衣襟,哭喊着不让妈妈离去。孩子哭得像个泪人似的。妈妈心似乎软了,脸涨得红红的,眼泪却也一滴滴的挂在腮边。这娘俩,弄得就像电影中的离别。不,我说错了,这就是生活。
“放开她,你先走,一会儿就没事了,有老师照顾她,你就放心吧!”我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但记得我送孩子上幼儿园时,我就是一狠心,在孩子哭喊声中离开的。
在一阵撕扯中,孩子的妈妈抹着眼泪离开了。可孩子却抱起了张琳琳老师,那样子就像是抱着自己的妈妈。
整个一上午,似乎就是一个乱。这些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幼儿园的孩子们,重新聚合在一起,开始了新的小学生活。
王建军的话:看着这些孩子们,每一个都有着黑黑的、明亮的眼睛。我一直固执地以为,有着明亮眼睛的孩子,其心灵就是通彻的。但几年下来,有的孩子的眼睛就变得浑浊了,迷茫了,孤独了。是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呢?也许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在统一的标尺下,在三六九等的等级划分中,将会有一大部分的孩子被浪淘沙般的淘汰掉。岂不悲乎!
二
“老师,他吃了我的糖不和我玩!”一个挺顽皮的小家伙向我告状。
“谁不和你玩啊?”我弯下腰来,摸着他的头说。
“他”,他指着远处的一个孩子说。
这样的案子如何判呢?在孩子的心理中,别人接受了它的好处,肯定会听从自己的安排的。现在,那个可恶的家伙突然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他当然感到很委屈了。
我决定不解决这个矛盾,因为这里面没有什么公正的裁决。
“孩子,你的糖纸呢?”我问。
他四下里张望了一番,最后,他指向了远处。
“我们的小广场干净吗?”我问。
“嗯,”他点点头。
“可是,因为这块糖纸,却显得脏了,你该怎么办呢?”我继续说。
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我们是不是该把它捡起来啊!这样,地面就不脏了。”我启发他。
他跑了过去,捡起了糖纸,又跑了回来。
“孩子,记住,在学校不允许吃零食,这是规定,是纪律,懂吗?”我的脸严肃起来了。
他似乎有些害怕,也似乎并不懂我的话,但既然已经严肃了,我就继续郑重其事下去。
“他愿意和谁玩,那是人家的权利。你给他一块糖,他也许会和你玩一会儿,但糖吃完了,他就会离开你。看来,你需要有更多的吸引他和你玩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不是糖,懂吗?”我说。
他懵懵懂懂的看着我,似乎更迷惑了。
“看看那个孩子,他也许会讲故事,也许会做游戏,也许会变小戏法。和那个孩子在一起,他也许会觉得更有意思,所以,他会更喜欢和人家玩,你说对吗?”我继续解释。
这次,他似乎懂了一些。可我感觉真是累极了。
我的话:孩子所犯的错误,大多该记在大人身上。不止一次的,我们拿着手中的糖块、点心,在孩子面前极尽诱惑之能事。
“来,叫爸爸,叫妈妈,叫爸爸给糖吃”
同事、街坊也似乎深谙此道。“叫叔叔,叫伯伯,给糖吃!”
当孩子含糊不清咿咿呀呀的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伯伯的时候,我们高兴了,高兴的是孩子学会了说话。可是,可在孩子脑海中的,仅仅是那个声音符号吗?也许,在他刚睁眼看世界、分析世界的时候,他已经理解了这么一种概念——交换。
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奇怪又不难理解的事发生。一个三年级的小孩子,竟然学会了请客吃饭。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身边竟聚集了好几个“死党”,在她的指使下,随便地欺负自己的同学,代价是每人一串羊肉串或一块烤香肠。
当孩子继续长大,当他进一步了解了“交换”的更多的作用,我们就不难明白,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阴暗。
三
入学一周多了,这些小家伙似乎还沉浸在自我的天地里,无拘无束。学校,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玩耍的地方,而且,玩耍的小朋友比以前更多了,这令他们非常兴奋。
几个任课的老师对这种局面很是头痛。郭老师的嗓子都喊哑了,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在孩子的心里,没有上下课的概念,经常地,上课铃都响过好长时间了,他们才慢悠悠地结伴而来。在孩子的心里,也没有地板与操场的区别,他们可以随意地选一个地方躺下,自在地滚来滚去。这也许是天性使然吧。
看到我哭笑不得的样子,一位老教师告诉我:“知道了吧,小孩子可不是好弄的,但也不要着急,一段时间后,情况就会一下子好起来的。”
可事情并没有向着我期待的方向发展。今天大课间过后,张老师急忙忙的到我办公室历来,说班里的两个孩子不见了。我又气又惊又急,四下里找了好几圈,也没见人影。孩子,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正当我想发动所有老师参与寻孩子行动时,两个身影出现了。惊问之,答曰:“藏在草中玩去了。”
一场虚惊。
我的话:对待孩子,我们总是显得太急。这正如每个妈妈都希望孩子快点长大一样。
我曾有个设想,给一二年级的孩子挖一个大大的沙坑,随随便便地扔进去十几个瓶子盖,塑料碗,小铲子,也许,他们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四
新学期,学生增加了不少,接送孩子的家长也多起来。由于事先考虑的不周,工作安排不到位,每到放学时间,就出现家长堵塞校门的现象。
怎么办?疏导。
在家长会上,我们要求班主任老师向家长讲明白,为了孩子的安全,请家长同志一律退至等待线以外。话倒是讲明白了,可情况怎样呢?
上午放学,多数的家长能按规定去做,极少数的家长就是敢于出格,大咧咧的跨在摩托车上,满不在乎。看门的老王见了,忙走过去,说:“学校规定了,不许在黄线之内接孩子,你们还是退出去吧!”
“催什么催,在哪里接不行?”来者似乎不善。老王被他们这么一呛,竟说不出话来。
“老王这么大年纪了,你们这么呛他是什么意思?他错了吗?他执行的是学校的规定。再说了,学校这么做也是有道理的,一是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二是都挤在门口,出不来进不去的,也不像话,你拿老人撒什么气?”我突然觉得火气上冲,声音竟大起来。
那几个家长也许是理亏,不再做声了,默默地退了回去。
……
我的话:据说,中国人乘飞机都挤。教育无小事,因为关系到孩子的成长。我想记录下生活里有点点滴滴,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去享受教育的乐趣,其他的我都不会多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