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孩子会有偏差行为,要么伤害别人,要么伤害自己。
为什么会有偏差行为,孩子的心理状况是什么?怎么从根本上进行解决?是今天下午上课的重点。
偏差行为的第一种就是为了获得注意力,获得父母的重视。
例子1:父母工作很忙,没时间照顾小孩,就让他自己去玩。那么有时候孩子就会过来到妈妈身边,要妈妈抱,妈妈如果说:“去去去,忙着你,你自己去玩你自己的,不要打扰我。”孩子就会觉得伤心,因为被无视了。但是如果这时候孩子去端杯子,水洒到地上的时候,妈妈就会出现:“哎呀,你怎么又这样!杯子端稳不会吗?为什么这点事情都做不好?”这时候虽然被责骂,但是也是跟父母之间的一次连结。得到很重要的经验:如果我下次再把水洒了,妈妈就一定会再来跟我说话。
例子2:家里有几个孩子,如果爸爸每次一回家,就看到老大,跟他说说话,问问学校的事情,然后就干别的事情去了,小的这个总是被忽略,那当然就会伤心。但是如果有一次,老二生病了,起来的时候发现爸爸妈妈都在身边,无微不至的关怀他,这时候自己就觉得很舒服,整个人很快乐。但是因为是生病时候的关心,所以可能不会长久,病好了以后爸爸妈妈的注意力又回到老大身上去了。那么,下次如果还有机会的话,老二一定还会想办法让自己再生病,因为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如果孩子是为了获得注意力的话,一般都是家里父母太忙碌不照顾孩子,要么就是有多个孩子,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这时候他们又需要得到父母的关注,所以通常就会烦父母的方法来获取关注,如果小的方面不够的话,那就更大程度的去烦父母。
如果这时候父母不知道,只在孩子出现偏差行为的时候才去关注,那这件事情就会越来越严重,这样是不可取的。
所以正确的方法是在偏差行为出现的时候忽略它,做了件坏事?就当作没看到,因为不能在犯错误的时候去满足他。而只在做了正确事情的时候肯定他。
另外,表现对一个人重视的话,那就要有单独的相处时间,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在前面一天讲课的时候有说。但是不知道讲偏差行为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板书。
第二种常见的偏差行为是争夺权力,比如顶撞父母,或者非常严重的拖延。
一般都是父母很强势,并且什么都管,包办代替的时候会出现。所以有时候孩子就不愿意了,他就会受不了。他这么做就是在跟父母反抗,要争夺权力。强势的孩子,他就会用反抗的办法 ,但是有的孩子比较胆小,就会用被动的方法,也就是拖延。
这么做就是为了让父母生气,这样他就会得到他想要的。如果父母更加强势的对付他,那么这就会无止境的伤害孩子。最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所以父母要退出这种斗争,要放下权利,不能包办代替,这样对他成长也并不好。另外就是让孩子自己承担自己选择的事情,比如零花钱用固定的数目,在他超出的时候,就让他自己承担没有零花钱的后果。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下放权力,并且并且也是叫他自己学习。这时候他的父母之间就不会有冲突,也就不会需要争夺权力。
三中常见的偏差行为是报复,这是孩子要报复成年人。
这种情况跟前两种相比应该比较少见,在父母或者学校老师出现伤害性行为的时候孩子就会报复的手段进行抗争。他的目的就是要让父母感觉到痛苦,比如说他会毁坏父母最喜欢的东西。如果这时候父母跟他进行报复性对抗,那么对他的伤害也就更大,他也会用更加极端的手段进行报复。
所以这个时候成年人一定一定不能报复孩子,要处理的是关系问题,首先解决信任,如果互相信任的话那么就容易的多了。
最后一种是自暴自弃,这时候孩子表现出的是绝望。
父母有高标准,特别是对孩子有完美主义倾向的时候,孩子会觉得我永远达不到父母的期待。并且这种经常发生在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身上,因为父母要求高,孩子就会努力,但是父母的要求是无限高的,有一天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我永远做不到妈妈的要求。特别是某一次很大进步但还是得不到肯定的时候,比如说期中考试考的很好,但是妈妈还是说,你还不够,这时候人是崩溃的。
如果孩子放弃,那整个人的状态都很低落。父母可能进入绝望的心态。但是现在往往不能做得就是放弃,因为如果父母都放弃的话,那这个孩子就真的没办法了。
这个时候的正确做法是,调整期待,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都已经很优秀了,要看到他的闪光点,而不是总盯着他不好的地方。也要停止责骂,找到孩子的特点,让他在擅长的地方有成功的机会,走出心理困境。
两个人之间是有界限的,如果一个人超出了我的界限,那我就要告诉他,让他知道你这样已经让我不舒服了。
但是提意见的时候,要把事情放在自己身上,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要给对方提个具体的要求,然后告诉他,我之所以这么想是为了让我们达到一个更好的目标。因为提意见是困难的,所以林文采博士还给出了一个参考的格式。
“当……的时候,我觉得……,我希望……,我相信……”
“当……的时候”,这是描述背景,交代清楚事情。
“我觉得……”这里要描述自己不舒服的感受,为什么不舒服,最好能具体说出来是什么感受。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并不能知道你心里的感受。
“我希望……”是告诉别人具体想要他怎么做,有些父母很贪心的,不说怎么做,其实是想让他把什么都做了,这样的话孩子就太累了,肯定不行的。
“我相信……”是表示清楚我今天为什么要跟你这么说,是因为我有一些愿景的,希望我们能更好,要不就不需要沟通了,所以这方面一定要说一个正面的,积极的事情。
这个方法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有这么一个具体的想法,目标,但别人还是可能会拒绝你,不接受当然可以,那我以后离他远一些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