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读后感

今天早晨在车上读完了《赎罪》剩余的部分,结局真的跟我预想的不太一样。我以为罗比会在敦刻尔克乘船回到伦敦并住在布里奥尼在的那家医院,然后布里奥尼会因为想要赎罪而竭尽全力抢救罗比,最终罗比因为伤势过重死在了布里奥尼的面前。没想到罗比·特纳于1940年6月1日在布雷敦斯死于败血症,而一直在等待他的塞西莉娅于同年的9月在贝尔罕姆地铁车站爆炸中丧生。虽然罗比的结局在我的预计中最终也是死,但在我的设想中还是让他回到了伦敦,这可能是我潜意识中希望无论如何罗比和塞西莉亚能再见一面,因为我忘不了塞西莉亚给罗比每封信的结尾:我会等你,你要回来!太遗憾了!情深缘浅,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现实中并不总是成立。

这也是为什么整本书读完后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人,归根结底,是一个物质存在,很容易受损伤,却不容易修复”。这句话是第三部中布里奥尼看到二战伤兵后的感想,但我觉得它适用于更为普遍的场合。人是多么脆弱的存在,很多外在的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伤害以至于毁灭一个人,天灾、战争、疾病、嫉妒、偏见、虚荣、甚至是误会……人,要好好的生活着,这本身已经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因为布里奥妮幻想的罪证,罗比的一生毁了,她的姐姐赛西莉亚也被毁了。布里奥妮的一句“是的,我看见了他”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这样的伤害是无法挽回的,纵然后来的布里奥妮想要赎罪,也是徒劳。

不过,即使如此我还是在书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比如严厉的护士长让布里奥尼去陪即将离世的法国少年说说话。最初布里奥尼并不知道护士长的用意,直到少年脑袋上的无菌垫掉落下来布里奥尼发现他少了半个脑袋才意识到她是去做临终关怀的。所以当那个因为脑部重伤失忆的少年恍惚中以为布里奥尼是自己远在巴黎的恋人并问布里奥尼“你爱我吗?”时,布里奥尼迟疑了一下后还是对他说了“我爱你”。他是个可爱的男孩,远离家乡,行将离开人世。在这样的时候,怎么能不让人心生恻隐呢?

而罗比和塞西莉亚的爱情除了让人感到惋惜,另一个让我为之动容的也是他们对彼此感情的坚定。罗比被警察带走前,赛西莉亚不顾一切冲到警车前对罗比说:“我相信你,我会等你,你要回来。”在罗比入狱后赛西莉亚与家庭决裂独自生活。后来战争爆发后,罗比应征入伍,她给罗比每一封信的结尾都是“我会等你!你要回来!”这让我深深地感动。我想人类纵然渺小脆弱,却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生不息,一定离不开这份坚守和信念。

总之,是个构思巧妙、能打动人心的故事。伊恩•麦克尤恩写这本书用了不少碎片化的叙述,中间夹杂着时空交错,有一点意识流的特质。如果说有的作品是西餐中的牛排,主菜是那一块牛肉,顺带搭了两朵西兰花,那麦克尤恩在这本书中的叙述就是东北一锅炖——他把所有的内容都剁碎后全扔进了大锅里,你分不出来哪个是主要的信息哪个是次要信息,但又觉得这一锅乱炖少了哪一样都不行。但他的意识流又跟伍尔夫的那种意识流不太一样。他的意识流中有连贯的情节推进,所以读起来又非常的轻松。如果说伍尔夫的意识流是隔着一千米远远地眺望,那么伊恩•麦克尤恩的意识流就是在一百米处冷静地观察。麦克尤恩的碎片化让我觉得离故事更近、看得更清楚一些。这是他独特叙事风格给我的一种刚刚好的距离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