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十一——妈妈的纺车

——故事十一

——妈妈的纺车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小时候,因为兄弟姐妹多,妈妈要给儿女们做衣服鞋袜被褥,非常辛苦。为了让儿女都能穿暖穿好,老人家不分昼夜地劳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仍然处于自给自足时代。为了儿女们的衣着吃穿,妈妈白天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回家要打理一大家子的饭菜,晚上要纺棉线到深夜。


冬天夜长,是夜织夜纺的时间。每到晚上,母亲在一个瓷碗里面倒入棉油,搓一根棉芯插入棉油,待油浸透棉芯,就做成了一盏小油灯。点上,小灯苗并不亮,但纺棉线已经足够亮了。支上纺车,母亲坐在用黍黍(高梁)叶子编成的草垫上,盘着腿,给纺锭膏上油,锭子上裹一个黍黍叶芯(便于褪线穗),拿一条花卜剂,摇动纺车摇把,就开始了一个晚上的纺线作业了。“嘤嘤嘤,嘤嘤嘤",纺车像哼小曲一样欢快地歌唱着,花卜剂儿从母亲手中吐出一条细细的线,像蚕吐丝一样。线越抽越长,越抽越长,长到手臂不能再向后伸展,倒下纺车,就把线绕上锭子。锭子上的棉线一圈圈增加,一点点加厚,慢慢地由细变粗,最后变成像个小白萝卜。每天晚上能纺一个线穗(大约一两)就很了不起了。开始时,我往往依在母亲身边,或借灯光看连环画,或听母亲讲故事,或听母亲哼小调,或静静地听纺车唱歌,很享受的。一次,母亲纺着线给我破个谜儿:“屋里头,落只雁,卧到那儿,下个蛋。你猜是啥?"我左猜右猜猜不出。母亲指指线穗子,我恍惚明白了。那个呃鸟的故事,也是在纺车前听母亲讲的。


(自从南宋黄道婆发明纺车织布机一千八百多年来,纺车使生产力提高了一大步,但也给中国妇女带来了繁重的劳动。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纺车织布机在七十年代中期,像捉迷藏一样,一下子变得无影无踪了。)


夜深了,我困了,睡觉去了,母亲还依然坐在那儿,右手摇车,左手抽线,“嘤嘤嘤,嘤嘤嘤",往往到后半夜才结束。现在回想起来,那“嘤嘤嘤”的纺线声,是母亲用心血给儿女们谱出的抗拒艰苦生活的乐观歌曲呀!


积日累月,积纱成衣。母亲把棉花纺成一根根线,一个个线穗,再经过络线,浆线,径线,印线(在筝上杼上纫线),再一梭一梭织成白布,条纹布,花格布,再一针一线做成我们兄弟姐妹身上的单衣棉衣和被子褥子,饱含了母亲多少心血?谁也数不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已经体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艰辛,可“慈母手中棉,儿女身上衣",这更能体现中国母亲的勤奋,艰辛,韧性,毅力与意志!况且,那时的棉花也不是很多,这就需要母亲的智慧了。弟弟穿哥哥退下来的衣服,妹妹穿姐姐的,有时经母亲将大孩子的衣服改装一下,再由小孩子穿也是很不错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我们这一代,就是母亲纺车摇出来的一代人!


母亲的纺车,我心中的梦!


作于2018年12月10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时候最喜欢玩一种虫子,后背黑黑亮亮带着几颗褐色斑点,花生米大小,嗡嗡嗡从你面前飞过时,双手一合即落入掌中。 找一...
    刘彩云阅读 2,574评论 9 17
  • 纺车是我儿时的记忆。 如豆的灯光,将小屋染成橘黄。凛冽的寒风,在发白的窗纸上猎猎作响。一家人围坐在屋子中央,一边听...
    碧潭止水阅读 264评论 0 0
  • 很久以前,荷尔蒙第一次在我体内激发的时候,我对爱情的幻想来源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从小读书少,在初中之前,我完...
    菊长的局阅读 593评论 0 0
  • 没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苏格拉底,11月份做到每天检视; #月度检视#第5个月,2018年11月。 11月的关键词...
    wn1236阅读 344评论 0 2
  • 不要埋怨过去,人儿活在这世上,仅仅就那短短的几十年,乐观点看待生活万事,简单点对待人间千变,总比杞人忧天,一副死人...
    一念花君临天阅读 26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