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两天,带着小汤圆去做一周岁的体检。包子爸爸说一周岁体检得认真对待,所以还奢侈地挂了个儿保的专家号。
专家是位50多岁的女大夫。测完身高体重后,问我们,“会走了吗?”我回答,还不会。她抬起头,有点惊讶地看着我:“还不会走啊?”
见我点头,她不禁皱了皱眉,“一般一岁的孩子都应该会走了啊,而且你家还是男孩子,男孩子往往更早一些呢。你呀,得给他加强锻炼。”
在体检档案上写了几笔后,专家继续问,“会叫爸爸妈妈了吗?”我回答,会了。
“那会说‘走’啊,‘拿’啊之类的吗?”我回答,这个还不会。专家摇摇头,“哎,你这语言也得加强锻炼,有点晚啊!”
一番检查后,医生给出的结论是:“这孩子缺钙,得补钙,好好补!”大手一挥,开了两盒钙片。
拿着病历本刚走出诊室,包子爸爸愤愤地说:她才缺钙,她们全家都缺钙!媳妇儿走,回!家!
2
钙片自然是没有买。因为我们真没觉得小汤圆哪里缺钙。
一岁的孩子不会走很奇怪吗?
他不会走,但他每天在爬啊,而且爬得飞快,可以爬上高高的沙发,高高的床,下来的时候,还知道自己脚先着地,倒着从床上爬下来……
一岁的孩子不会说“走”、“拿”就是语言发育迟缓吗?
他是不会说这两个词,但每次看到小笼包,他都会两眼放光,姐姐姐姐地叫个不停;他会像模像样的翻开书,嘴里嘟嘟着一些自己的语言;还会听着音乐咿咿呀呀的跟着唱歌,随着音乐扭着小屁股,挥舞着小手打节拍……
对于一个一岁的孩子,这些难道不够吗?
人生的路啊那么长,孩子两条腿站起来走路的日子长着呢,我们,到底在着急什么呢?
3
我突然想起刚开通“和小笼包一起讲故事”的微信公众号的时候,有位妈妈听完小笼包讲的《鸭子骑车记》(点击绿色字体可以收听),好心提醒我:小笼包平翘舌好像有很严重的问题,三岁了都不会说鸭子,你是不是得给她纠正一下?
我听了,忍不住笑了。
她说的没错。在那个故事里,小笼包把“鸭子”全部读成了“鸭几”,车子都读成了“车几”。其实,何止鸭子,小笼包是所有的平翘舌都傻傻分不清楚,说"走"路是“久”路。
而且受包子奶奶的影响,小妞的山东话也是杠赛来,经常蹦出来的是:“洗绝”(洗脚),“洗腚”,“吃月”(吃药),“我赶脚有点木乱”“……
包子爸爸是专业播音员,普通话一级甲等,提起小笼包蹩脚的普通话,他总是哈哈大笑,他说:
“这么点儿的娃,还是不要太刻意去纠正孩子,想想我也是说了20多年的‘煎饼卷大葱’味的山东话,不照样能把普通话说好吗?小笼包现在说‘鸭几’、‘被几’...,说得悠然自得极具个人特色,多好听啊!”
虽然包子爸爸这番话有点“恋女”情结的嫌疑,但仔细想想,还是有他的科学道理的。
初学说话的孩子一般都口齿不清楚,尤其发不了舌尖音。这非常正常,家长不在意,孩子长大就慢慢好了。但如果家长非要觉得这种现象不正常,着急去训练孩子,逼三岁的孩子去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很有可能会阻碍孩子语言的发展。
记得看到过一个例子,一位妈妈为了让刚刚一岁半的孩子口齿清楚,天天用小饭勺调整孩子的舌头,训练孩子的发音,本来已经会说话的孩子突然不再开口说话。幸亏孩子奶奶及时组阻止了妈妈的训练,不让她在说话上和孩子纠缠,过了近一年,孩子才又开口说话。
人生的路啊那么长,孩子说普通话的日子长着呢,我们,到底在着急什么呢?
4
著名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分享过一个故事,让我特别震撼。
一个4岁的孩子,父母都是高学历,奶奶也是离休干部,很能干,而且非常爱干净。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家里人就因为吃手和孩子无休止地生气。最初阻止孩子吃手,采用的是讲道理,告诉孩子手很脏,不能吃,发现讲道理没用后,就来硬的,狠狠地打。但这只能起一小会儿作用,孩子一停止哭泣,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又把手伸进嘴里。
后来奶奶竟然拿出缝衣针,只要孩子小手一放进嘴里,就用针扎一下,但这也不能吓住孩子。后来家长还采用过给孩子手上抹辣椒水,每天24小时戴手套等各种办法,可是问题始终没能得到解决,并且越来越严重。
当尹建莉见到这个孩子时,他两只手的大拇指已经吃得变形,两只小手布满破溃的伤口,伤痕累累,但孩子好像完全没有痛感,还在用嘴啃咬双手,用指甲抠开血痂。更糟糕的是,孩子的心理也出现严重障碍,不会和人交流,神情冷漠。据家人说,孩子脾气特别暴躁,甚至会用头猛烈撞墙,全然不知疼痛和危险。
这个孩子的遭遇,让我们不得不震惊于家长的无知和残忍。孩子吃手是多么正常的一种现象。
婴儿最初是用嘴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小手又是离他最近、唯一能让他自主支配的东西,所以吃手几乎是所有孩子的本能,到他可以动用自己的其他感知器官认识世界时,自然就不吃手了。就像人学会站着走路后,自然就不愿意爬着走了。
眼前这个年仅4岁的孩子,他的心已像他一双小手一样伤痕累累,他揭血痂,用头撞墙等自残行为,并不是不懂得痛,而是内在的疼痛难以承受,又无法陈述和宣泄,只好用肉体的疼痛来转移和缓解。
人生的路啊那么长,孩子早晚知道手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握笔,抓筷子的,我们,到底在着急什么呢?
5
婴儿的世界本来就是混沌的,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慢慢清明,成人却那么急于去改造孩子。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这世上还存在着道法自然,却一味地只知道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月子里,吃了奶必须睡三个及以上小时,否则就是没吃饱,得加奶粉;
满月了,至少得长三斤肉,否则就是发育不良;
六个月,孩子晚上必须得睡整觉,只要夜醒就是缺乏训练;
一岁,孩子得断奶了,还得会走路会说话,否则就是缺钙、缺脑子、缺心眼儿;
两岁,孩子绝对不能再尿床,必须自主控住大小便,否则就是自控力差;
三岁,孩子必须会背唐诗几百首,会写字会画画会说ABC,否则就是爹妈教育的失败,对外没脸见人,对内愧对列祖列宗……
在这种要求下,孩子各种明明是正常的表现都被看成了“问题”,被带去接受各种“训练”和纠正。
我们在育儿的路上一路狂奔,却忘了停下来,问问我们自己,我们到底是在爱孩子,还是在以爱之名对孩子进行控制,扰乱孩子的正常发育,甚至给孩子留下经久难愈的心理创伤?
6
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慢慢的啊!
在学会说“好”之前,他们先学会的是“不”;在学会捡东西之前,他们先学会的是扔东西,在按你的要求来到你身边之前,他们最初的反应是远远跑开,然后才是慢慢向你走来。
在被誉为全球阶梯教养圣经《你的N岁孩子》里,作者写到,只有发展到了不同的阶段,他们才能获得不同的能力,而不能跨越任何一个阶段。所有想加速孩子们发展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这是大自然的精心安排,它要为每一种有巨大潜能的生命,留出足够的积蓄能量的时间。
就像麦苗从小绿芽过渡到麦穗硕壮需要时间和阳光雨露一样,孩子的成长也需要较为漫长的岁月以及严格的、不可逾越的顺序。在没有学会走之前,他们是不会跑的。无论你在一旁多么热心,多么焦急,都于事无补。
童年的任务是向内积累。作为父母,你不能,也而不需要刻意加速他的成长。
孩子至今还不会爬,没什么大不了,让他去好了。总有一天他可以爬的很顺溜!他还不会叫“妈妈”,也不是多大的事儿,都随他去吧,总有一天,他会叫得很响亮。
你要做的,只是陪伴他,接纳他,允许他和这个世界缓慢地握手交流,并将这份耐心和接纳保持下去,让他知道自己有人疼爱,知道自己是父母最珍贵的宝贝,知道有人会帮助他,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
生命那么那么长,他们终会用一生的时间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们,在着急什么呢?
很喜欢纪伯伦的一首诗,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共勉!
《你的孩子》
纪伯伦
他们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儿女
经由你生 与你相伴
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
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见地
给他一个栖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
你无从闯入 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让自己变得像个孩子
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
昨天已经过去
生命向前奔涌
无法回头 川流不息
你是生命之弓 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
送往无际的未来
爱--是孩子的飞翔
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