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始终来自于自身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而我们的感官感受到的,并不是实际的真相,而是我们认知的世界。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这样与世界相处》这本书中,把所有的人生问题归为三类:(生活区里的)生活、工作、爱情。众所周知,这三项,绝不是也绝不能够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它们必定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社会兴趣的多寡,与另外两个因素:自卑感的强度、优越目标一同构建的每个人自己的人生风格,也造就了我们每一个人独一无二的人生困境(人生问题)。下面我按照我对本书的理解,逐个解析这三个人生风格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启发。
社会兴趣
本书始终贯穿着人的”社会兴趣“这一概念,作者甚至断言:所有我们认为错误的行为,都基于社会兴趣的缺乏。可见,社会兴趣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样”属性“。那么社会兴趣又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社会兴趣多寡的区别在于即是一个人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的关系,是合作,还是不合作;是爱人,还是只在乎自己;是负责任,还是逃避。再具体一些来说,下面这些特质,是足以表示社会兴趣的:
一、能与人维持长久友谊的人;
二、能对工作感兴趣的人;
三、能对伴侣比对自己更感兴趣的人。
自卑情结
自卑,似乎是个很不好的东西。我们总是习惯取其贬义。本书中作者却更倾向于其正面的意义。
作者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卑情结。自卑感也就是不足感,
然而不足的感觉是是一项正面意义的痛
作者说:人如果能够努力是自己顺从理想(那是他必须为之奋斗的要求),那么,他深信的完全发展就会得到好的保障。
简言之,当我们怀着征服不足的欲望,自卑情结就会带着我们从负面情况进入正面情况。当然,另一方面,毫无疑问,有人宁愿选择死,也不愿意和外境奋斗,因为他们太爱面子。
优越目标 ——优越情节
很遗憾,优越情节往往来自于因为缺乏社会兴趣而受到了失败的威胁,转而追求优越,为优越而奋斗,因为这样可以把他从危险区拉出来。一些没有适当社会兴趣的人,从孩童时代起就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的快乐与痛苦上。他们只关注震撼的效果,但不完成人生任务、逃避责任,这对人类社会来说,就是一项负担。
个人的优越感和合作总是对抗的。
我的理解是,因为社会兴趣缺乏,导致不合适的优越情节---过高的优越目标;反之又因为个人优越感,无法得到社会兴趣。
个人总结:社会兴趣的多寡,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