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曾经的夏天,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大的乐趣是捕蝉。我没有加入过这个捕蝉大军,却亲眼目睹了哥哥以及小伙伴们乐此不疲地去捕蝉。每到夜幕降临,他们冒着挨打挨骂的风险,急匆匆溜出家门,去河堤树林里摸蝉,第二天桌子上准会有他们的战利品,妈妈煎的香喷喷的金蝉。小伙伴们对吃兴趣一般,对摸蝉却充满了乐趣。
夏天有清风,有荷香,有蛙声,更有鸣蝉。今天,一同读几首咏蝉诗,感受古人对蝉的不同情怀。
①唐.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儿以清露为食,鸣声响亮婉转,并不是因为借助秋风的力量,而是站得高,自能致远。
这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以蝉起兴,赞美了蝉的高洁傲世,清华隽朗。诗人以蝉自喻,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唐太宗称虞世南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②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秋风萧瑟,秋蝉哀鸣,身陷囹圄,触目惊心。大好年华,已是两鬓星星。白头一曲,感时伤怀。餐风饮露,世态炎凉,风多风大难以自芬芳。谁能知道你高洁的品格,谁能明白我的衷心?
这首诗托物言志,饱含感情。隔着千年的时光,依然能感受到诗人悲愤、哀怨、不屈的情怀。诗人与蝉“卿须怜我我怜卿”,蝉为我而高唱,我为蝉而长吟,蝉人一体,物我两忘。
③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儿啊,你在树上叫,声嘶力竭又有什么用呢,餐风饮露,怎么能饱腹呢?天亮了,你也已精疲力尽,可是你看那大树翠绿繁茂,又有谁同情你!
我长期在外漂泊,人微言轻,故乡的家园恐怕已是荒草满园了。
你是在提醒我吗,无论生活如何困苦,一定要留清白在人间。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
这也是一首托物咏怀的诗,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虽仕途不顺,也要坚守清高之志。
有人评价三首咏蝉诗: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三首咏蝉时,托物言志,各有千秋。抒发何种情怀与寓意,在作者的心境,更在读者自己的品读。
小暑将至,夏味正浓。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愿蝉鸣带给我们是可爱有趣的夏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