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实例
“我觉得我和妈妈的关系太让我头疼了。”
“是什么让你头疼呢?”
“不知道,不过我发现我还是没有办法和妈妈很好的相处。比如,上次您建议,在她批评我的时候就立刻起身,按照她想要我去做的方式做,按理说,我顺从了,她就应该高兴了。我尝试了,但是立刻又发现了新问题。”
“什么问题呢?”
“我发现,我按照她的意思做了之后,她居然觉得很尴尬。”
“好像是,她导演了一场戏,原以为你会跟着她一起演,没想到你改剧本了,所以她就懵了,对吗?”
“对对对!”
“然后她又会在别的方面找我的茬,甚至即使我做的好了,她也要找我的茬,我觉得无法理解。”
。。。。。。。(一段很长的对话之后)
“我觉得这个感觉(妈妈给我的感觉像一台绞肉机,它唯一的目的就是要绞死我,它想让我爆炸,唯一能停止它的办法就是让它爆炸。”
“这听起来像是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斗争。”
“。。。。。老师,我脑子不够用了,需要消化一下。。。。。”
这是一次咨询中的一小段对话记录。
大家不难发现,其实这个妈妈要的既不是服从也不是孩子的爱,只是单纯看孩子不顺眼而已。一种可能的动机是,妈妈根本就仇恨女儿抢夺了丈夫对自己的爱,潜意识对女儿仇恨有加。
这种看起来爱着对方,却其实想让对方死的大戏,其实几乎天天在咨询师这里上演。有的在夫妻之间上演,有的在父子,母子,父女,母女之间上演。精神分析发明了一个“吞噬欲望”去描述这种心理,但是其实并不准确。
家庭治疗中有一个概念叫“双绑”的概念可以更好的描述这种现象。这是曾经在一家精神病医院里观察到的现象,始于一位小病人的母亲来探望。母亲起初对病人说,“我很爱你,来给我一个拥抱吧。”当小病人拥抱他的妈妈的时候,妈妈却表现的冷漠,没有一点回应。小病人受挫了,变得一言不发,妈妈立刻变得紧张起来,不断的问,“你不爱我了吗,我的孩子?”妈妈走后,这孩子的症状立刻爆发了。
中国的爸爸妈妈版本有些不同,因为拥抱,求“爱”的现象在中国比较少见。中国的爸爸妈妈意识里都是为孩子好的,他们会说,“这都是为你好。”
其实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另外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动机到底是什么。
曾经读过一个男孩的故事,大约是男孩因为父亲不允许他学艺术而抑郁,而父亲并没有理解和同情他,反而出去找了小三为他再生一个儿子。痛苦往往发生在明白父母原来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爱自己之后。他终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2.人类的通病就是认为自己想的也是另外一个人想的。
我们会以为父母的爱就应该满足我们的全部需求,会以为地球诞生人类是为了让人类作为世界的主宰,会以为有神会无论如何将我们当做最重要的存在。
一旦这个幻想被戳破,原先建立起来的认知,会经历一个倒塌阶段,这非常容易引起抑郁,幻灭,甚至自杀。
所以,此文想强调,幻想有爱其实不是一件好事。即使最亲的人,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偏离我们的需求轨道。
所以,最好能将这些不切实际的期待放下,实事求是的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多思考,多思辨,少贪念,少猜测,切实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也确定自己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3.幻想与现实的区别
那么,怎样区分什么是幻想什么不是呢?
常见的:
“妈妈这样一定是为我好。”
“爸爸是爱我的,肯定不会做出伤害我的事来,所以肯定是对我好的。”
“妈妈肯定是在试探我,希望我做得更好。”
“他肯定是在考验我,但是他心里是爱我的。”
“我的爸爸是万能的,他会帮我解决问题的。”
这些都属于幻想的范畴。可以看出幻想的标志是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缺乏事实基础。
再看:“爸爸打人是不对的。”
“妈妈这样说伤害了我。”
“我不喜欢这种感觉。”
“我喜欢和很多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我喜欢朋友们在一起说说心里话。”
“我喜欢妈妈在我难过的时候安慰我。”
这些则是属于有事实基础的陈述。陈述的特点是以直观的描述现状为主要目标,不去谈假大空的“爱”。
现实生活中,多使用基于事实基础的陈述,就事论事会让我们的生活顺利很多。
譬如夫妻吵架:
A版:
男:“你怎么这么笨。”
女:不想说话,一肚子怨气,想“你怎么这样说我?你肯定不爱我了。”
B版
男:“你怎么这么笨。”
女:“我觉得你伤害我了。”
男:“对不起。”
孩子和父母吵架:
A版:
妈妈:“你考试又考这么差,有什么用?”
儿子:(嘴上不说,心里却想,“妈妈肯定不爱我了”)赌气半天。
B版:
妈妈:“你考试考这么差,有什么用?”
儿子:“妈妈这样说让我很伤心,觉得自己很没有用。”
妈妈:好吧。。
大部分正常人听到B版表述都会表示同情理解,前提是表情和语调都很真诚。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无视我们的心情,继续伤害我们。如果这样的话,大约除了努力工作,管好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少依赖这样的人大约是上上策。
作者:罗雯丽,维也纳受训奥地利持证督导下的心理治疗师。壹心理专栏作家,独立心理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