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群居,借缘相聚.因而组织出一个个家庭,汇成整体社会. 从古代起就已公认:“男主外,女主内."大丈夫义不容辞要担当一头家了.做父母的总是劳碌奔波,唯有在晚饭时相聚用膳,顺便交谈.逐渐形成"枱上教儿,枕边议事的习惯.
在徽信看过一篇文章:《饭桌上的中国孩子,美国孩子和韩国孩子》,说的是土豪家吧?决非平民百姓的实况.或者一叶遮目?诚然,家长们各持家法,得到的果报是“一样米养百种人",此乃另当别论也.
饭枱上的家教,由小孩学拿筷扒饭,到十八年后一条大汉,个中感受到父母心血欲滴.中国的乡村饭前摆枱,不管人在不在,家有几人就会放几双筷箸, 使大家常怀家庭观念.从每个人拿筷的手势,可以猜度出家教和该人的智商.
遇着斟茶递水,人人都会以手指敲枱示谢,父辈常常提点:"酒满敬人,茶滿欺人."出外不可失礼于人前. 且连坐姿也不放过,男的分腿而坐,显得大方有礼,不准翘腿搖脚;女的收腿端坐,娴静优雅.孔子的国度讲儒雅,外国人懂吗?在美国饭桌上,驳口翻臉而报警抓人的多得很.有一例:爷爷骂子坐牢,十八年后,孙子依样效法,报警抓父.法纪冲淡了人情味,只得一句气话:“生死任你吧!"
天倫之乐首重聚会美食,把酒言欢.父母在旁适时咬题点拨,孩子也会受教.天天用膳,睇餸吃饭,即使未饱也不让盘碟干净.以表丰盛有剩,下次好食神.古有故事:“孔融七岁能让梨."常作教育话题.
天下家庭贫富悬殊,难免小孩子们会虚荣和自卑,又或因攀比中流露情绪.父母一旦察觉,即在用膳时开导:“穷有骨气而思变,富要谦和而守节."“好男不吃分家财,好女不穿嫁时衣."时时激励子女立志奋斗,争气不斗气.中国的孩子就是这样教大的.如此一代教导一代,"檐檐滴水,点点相同."
教育后代最重要而又最难.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父母责任重.古语有话:"子不教,父之过."又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炎黄子孙谁敢轻视家教呢?在饭桌上,外国的孩子未必比得上中国孩子自觉.而且,龙的后代最具家庭观念......人走千里不忘家!
枱上教儿,是优良的家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