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请来记者梁文悦为中文系学子讲解深度报告写作
梁文悦:讲一个有意义的故事
【本报3月11日电】(记者赖二端)基础写作课是中文系的专业课程之一,深度报道写作是其中的内容。为深入学习深度报道写作,中文系王青老师专门请来《南方日报》记者梁文悦为中文系学生们开一节时长为两个小时的课。
开讲之前,主持人对梁文悦进行了介绍,作为《南方日报》的记者,梁曾报道尼泊尔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省内台风等突发事件,又以视频记者身份参与全国两会、十八大、神九发射、设立三沙市等事件。最让同学们高兴的,是获知他是华南农业大学11届毕业生,这使他与大家的关系又更亲切了些。
讲座以“讲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开始,梁文悦认为对一个事件最高的追求就是讲一个故事,但是讲出来的故事要有意义才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否则就没必要把故事讲出来。同时,他说道,讲故事要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意思是要把一个大主题放到一个具体的事件中体现出来,把事件的故事挖掘出来,将故事中集中典型的个体挖掘出来。在这些理论下,他也举了很多具体的实例,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同时,他也提到了新闻写作的“七分采,三分写”,提醒大家,要亲自采访才能把故事写出来。
虽然是“七分采,三分写”,但是新闻写作还是有很多经验可以分享。梁文悦与大家分享了九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意象”,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为例,以电影中那个藏在《圣经》中的锤子在电影中的作用来解释意象在深度报道中的作用。第二个关键词是“结构”,结构有时序结构和逻辑结构,他认为时序结构是最常见普通的结构,但是它过于单一,有时候会使读者感受不到这个故事,但是时序结构也不是不能用,关键是用的时候能不能多采用别的结构穿插其中,把故事写得更饱满。逻辑结构分为因果式、剥笋式和蒙太奇式。深度报道里最常采用的是蒙太奇式平行叙事,用两条或多条线索的切换来展现故事。梁拿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弃婴》为例,弃婴的场景和弃婴母亲场景的描写穿插,使整个故事更加饱满。
第三个关键词是“开篇”,深度报道的开篇与消息类写作的开篇不太一样,深度报道写作的开篇可以写得有悬念、有张力一些,也举了很多例子。第四个关键词是“细节”,他强调,细节“要展现不要讲述”,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细节是越多越好,可以使故事更丰满,但是也不能胡乱地把采访时看到的所有细节都写出来,细节是为主题服务的,与主题无关的细节都是累赘。第五个关键词是“节奏”,好比一首歌不能只有一个调子,一个故事也要有节奏感。讲故事的过程中,要分清楚哪些事对于表现主题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以此来整理整个故事,使故事有节奏感,故事的转折起伏冲突也可以使故事有节奏感。第六个关键词是“过渡”,故事的过渡有递进等。“虚实”是第七个关键词,故事最好要有纵横时空感。第八个关键词是“语言”,紧接着最后一个关键词是“结尾”。他提到,最好的结尾就是抗拒结尾,故事结束,对主题的思考没有结束。
讲座结束之前,梁文悦提醒我们,要“始终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上”,才能把故事讲得更生动,使读者有共鸣。
讲座结束之后,同学们有在新闻写作方面的疑问,便向梁文悦提了出来,他也积极热情地解答疑问。讲座结束,我们对新闻写作的思考尚未结束。
(2016.3.11)
致爱我的读者:近几日写作质量下降,我自己也察觉到了,我会努力改变现状。同时我也知道,中文系的学子需要对各种文体信手拈来,这一点,我一直在尝试努力。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