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慕言
今天讲一讲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译:Socrates)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享年70岁,在公元前469那个年代看来绝对是相当高寿了,但是不好意思,他不是自然仙逝,而是自己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的。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过来就是:70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也别瞎折腾了。
而苏格拉底在70岁时被判死刑却未选择逃亡,理由之一竟是他担心逃亡后就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苏格拉底一直拿母亲的职业和自己的职业相比较,他认为:哲学家的定义应该是热爱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
他坚持承认自己本来没有知识,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他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他觉得这有助于帮助人们探究对人们自己而言,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
因此他的一生大部时间都待在室内,或者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认为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
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本是非常矛盾的状态。
而他坚信人们原本就已经具备需要的知识,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他所做的只是在帮助别人产生知识。
苏格拉底热爱研究人类本身,他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
你自己就是座金矿,关键是看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
他的谈话是借助于问答方式进行的,通过提问帮助人们弄清自己的思路,让他们自己发现真理。
在谈话进行中,苏格拉底从来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而人们也在思考的过程中受益,发现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想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就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象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
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
如果遗憾了,就理智的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
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苏格拉底曾说: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听了玛丽莲·阿特金森博士的隐喻故事,希望苏格拉底的故事和他一生也能给你带来启发。
这又是一个高级隐喻的开始,不是么?
讲好(hǎo )故事,讲好(hǎo )故事(用两种音调,感受这里的不同~)
前者是讲好的,后者是讲得好。
来这儿,听别人的故事,长自己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