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参加拆书帮的活动,相隔两个月的时间,拆书帮就像一个渴望成长不断吮吸各种养分的婴儿(从之前不到十人的规模,一跃成为需要抢名额参加的学习组织),相比两个月前的自己,多少有些汗颜,因为自己的进度明显落后了。
拆书家秉承RIA阅读法对书籍进行深入分析,学以致用:R—是原文片段;I—是用自己的话理解回顾;A1—激发对过去的回忆反思;A2—将来在行动上的改变。
这种阅读方法是大有裨益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拆书家的阅读方法实现了传统阅读的个人阅读到集体阅读的转变。别人的经验、看法、理解、架构都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点和灵感。
二、拆书家秉承落地化的行动链接让我们可以在未来的行动上找到一些可以践行的方向。
三、拆书家的活动让我们可以迅速地了解一本书,虽然这本书我们不一定会读,但是我们却能有幸借助伙伴的眼睛发现经典中的精华、扩大我们的视野,触摸到我们原来未曾触及的知识和领域。
第一个拆书家是代宝,拆书的内容来自采铜的《精进》里面的片段。
我们对现状不满,渴望改变,但是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我们常常觉得已经发生的事情像一个巨大的石头阻挡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因为当我们陷于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事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我们思考的角度和范围。
比如觉得自己读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就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比如自己犯了一个小错误,却由此想到了最糟糕的结果。
比如主观认为某件事情难度很大,就放弃尝试。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不妨试试采铜老师的做法:
1.找到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比如我们最后一个例子,它包含的隐含假设就是难度大的事情我就应该放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胜任难度大的事情。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这件事情难度大是主观以为还是客观事实?有没有人干成了?不想尝试是害怕失败,还是即使成功了也拿不到自己想要的价值?能力是固有的还是可以发展的?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你的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多去尝试,没有绝对的失败,因为失败本身也是有价值的一种体验。
觉察我们思考方式中的不合理信念,是我们做出改变的第一步。
第二个拆书家是李娟,拆书的内容来自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里面的片段。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发生让我们情绪失控的事情,那时候的我们往往意识和场景都会失调,只关注在当下的这一点上,不管在哪儿,不管对谁,一阵爆发。那么表达愤怒的正确姿势是什么呢?
书中提到四个步骤:
1.首先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clam down)
2.静静地体会自己,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生气了(客观地描述事实和自己的感受)
3.接下来,去了解自己想要满足的需求(需求表达)
4.陈述表达(把话装进套子里,表达给能够满足你需求和触发你情绪的人;事实描述+情绪表达+思想表达+需求表达)
这个方法很实用哦,不信,下次当你愤怒的时候,你可以试试看。
第三个拆书家是雪莉姐,拆书的内容也是来自《精进》里面的片段。
当选择太多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在众多的选择中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并确信这个选择正确的选择呢?《精进》这本书里面提到了“精细化思考”的概念,也就是利用恰当的工具(维度分析法),对各个选项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
具体怎么操作呢?(具体分成四个步骤,以挑选工作为例)
1.重新定义问题:把原来的“四个工作,我该挑选哪一个”的问题重新定义成一个更根源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工作”。
2.因素穷举: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这些特征力求全面,同时又与问题相关。比如收入、发展机会、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等,总之所有的因素都把它们列出来。
3.因素赋值:根据我们个人对各个因素的看重程度对每个因素进行权重赋值(-5—+5)
4.打分并计算各个选项的加权分:对四个工作机会的各个因素进行打分,然后把因素分和权重分相乘,在逐一相加,得到总分。
PS:维度分析法虽然有效,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尤其不适合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较浓和复杂度过高、牵涉面过广的情况;
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任何选择都是以失去选择对立面的价值为代价的。所以不要纠结已经放弃的对立面,而应该多想想当初我们为什么做了现在的选择。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过去选择的影响会被后面无数个选择的作用慢慢覆盖,所以即使选错了,也不要纠结,毕竟去往罗马的道路也不是只有一条。好的人生应该是自带GPS,即使走错了路,“新的道路正在规划中”。
最后,感恩我在拆书帮遇见的所有小伙伴,因为你们,让我有机会遇见我未曾遇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