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和暴力的背后

        看到网上有这样一句话:不讲理的背后,大多是无处排解的孤单和委屈。

        这让我首先想到两个词“产后抑郁”和“暴力攻击”。


        想必这些年,随着各类心理资格证 “月入几万” 硬塞夸张式的宣传,大众也对这个原本专业度、责任心要求极高领域中的某些词汇,有了一定的初期认识(当然包括上当后的绝对性排斥,哈哈)。


        上面说到的“产后抑郁”,是哺乳期女性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出现的症状。

        额,好吧。原本我也不想提这么扎心的词,所以尽量把这类充满无奈和负能量的表述,解释得相对轻松一些。避免内心有裂痕的人,伤口无意中再被撕裂一次。

      说起这个词的来源,不得不提:女性的丧偶式婚姻。

        结婚后,自己一个人操劳着生活,日常的琐碎就足以让人疲惫、委屈了。这个时候有些人就会觉得,是不是有了孩子,就可以促进双方的感情?

        然而,更多现实的情况是,当女性有了孩子,各种身心的疼痛煎熬,绝对会超乎从前所有的噩梦想象:吃不好睡不好,无法社交造成长时间的自我封闭(与社会脱轨),小孩子天天哭闹很心烦,母乳喂养的锥心之痛,婆媳关系不好,没人理解没人陪伴,丈夫回家还觉得你矫情,天天什么事情都不做……

        这个时候的女性,最需要宣泄和情感认同。哪怕丈夫真的是在幼儿期帮不上任何实质性的忙,但实际上,只要他能陪在你身边,付出情绪陪伴的价值,给你精神上的支撑,我想这对大部分女性来说,也绝对不会发展到让人觉得你不可理喻的地步。

        真当女性出现抑郁症状后,大多数女性脾气就会暴涨,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有可能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出言不逊很常见,经常会有“伤害性不大,但攻击性极强”的表现——歇斯底里,情绪化失控。

        而对于丈夫来说,这个时候你绝对跟以前,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会觉得你无理取闹,不理解他每日的辛劳。他无法跟你有效地沟通,最后彻底放弃跟你沟通。

        大家不妨看看身边,只要是一把年纪还像个小女孩一样存在的女性,无论婚后她事业上如何成功,至少生活上婚姻里,绝对是被丈夫宠出来的。

        所以才会有人说:要想成就一个女人,那就死命给我宠;要想毁掉一个女人,那就把她娶回家,然后忽视她的存在。


        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很复杂,当然不可能是单方面的。我也不是只会向着女性,背后说男同志的各种坏话。与女性状况对应的,是出现在部分已婚男性身上:暴力攻击(咋看起来还是向着女性呢,哈哈)。

        毋庸置疑,男性绝对性质地成长蜕变,一定是出现在结婚组成了家庭之后。这个时候的养家重担,潜意识中就会向男方倾斜:工作中要拼命努力,拼命挣钱,拼命升职,让老婆孩子有钱花有生活保障还要有面子……

        于是,各种不如意也最容易长久积压。若无法用恰当的方式排解,就会出现男性精神的过度紧张。而部分男性(尤其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情商还不怎么够的部分人群。当然这不是全部,也没有任何歧视和偏见的意思),在这种长期紧张的环境中,更趋向选择沉默和逃避。

        比如说,下班回家前,一定要在车里呆上几分钟,缓和好自己的情绪,再回家。当然这也是一种静心调节情绪的方法(只适合短期)。

        当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又不能及时疏导,人群里还不受重视尊重,这个时候就特别容易出现暴力倾向。就像有些人,你看他平时还不错,但一喝酒就回家打老婆孩子,也是这种“生活积怨”造成的影响。


        问题摆在这儿,不能任由事态朝向更失控的方向发展,找到问题的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无论是女性的抑郁,还是男性的暴力,实际上都是当事人无法用恰当的方法,排解内心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


        一方面,孩子从小不会表达,遇事容易情绪失控,自我保护意识一旦被激发,内心就会感到极度恐惧。成年后为人母期间社交几乎完全封闭,这时候就很容易出现抑郁。排斥丈夫以至与之相关的一切,甚至是排斥襁褓中的婴儿(当然这已经与母性相斥,发展成了病态)。失控期间,无法跟任何人进行有效地沟通,出言很绝情很彻底。

        另一方面,男孩子从小被忽视或者被过分宠溺,长大成人后得不到内心的期望值,自尊心特别容易受伤,应对各种外界压力的能力也比较弱。当承担起家庭责任后,男性若长期压力过重,且找不到良好的沟通方式,又急需要表达,部分人群就会形成暴力攻击。


        成年人的生活,都是在压力下寻找喘息的余地。无论是哪种极端地表达形式,动机都纯粹地让人心疼:

        我只是想表达内心的压力,我只是渴望被爱、被理解。


        说到成年人的艰辛,自然少不了原生家庭的性格培养。

        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受到的关注度不够,或者过度宠溺(好吧,这貌似又回到了教育问题上。毕竟每个成年人都是从童年时期,慢慢成长起来的),都会为成年后婚姻的维持,产生放大镜的效果。

        孩子的童年,若缺失了这部分的引导、教育和培养,那么成年后如果有这方面的意识,就需要自己想办法弥补这部分的空缺(也就是成年人,对自我的再教育过程)。

        否则,这匆忙的世间,没人会真正帮你帮你的爱人,度过这道心理难关。


        愿天下有情人,从踏入婚姻的那一刻,彼此肝胆相照,彼此精神支撑。执子之手莫后悔,与君偕老共长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