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疗愈力量》晨读感悟3

2020.4.29《故事的疗愈力量》day3

阅读内容:第二章 为什么要说故事(页码68—80)

1、 说故事,是一种“再经验”

2、 说故事,是一种自我看见

3、 说故事,转化痛苦之身

阅读主题:叙事故事的意义及背后的语言力量

我的感悟:

周志健老师作为一名叙事治疗师,他会首先透过说自己的故事,去诚实面对自己的生命。首先走进自己的生命,疗愈自己,才能走进他人的生命,疗愈他人。

叙事故事,是一种经验的“再经验” 。也就是说,通过讲出过去发生的故事,使自己重新回到那一刻。而现在的自己,站在讲述者的角度,往往会看到当时所看不到的一面,生出与当时那一刻不同的体悟。在这个重新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中,疗愈慢慢发生。

一名真正好的心理治疗师,首先应该是真正愿意去“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的,是真正满怀悲悯之心,对自己和他人的抱着接纳和爱的。这也是为什么志健老师要坚决反对台湾省对心理咨询师实行“次专业认证”。“只看证不看人”,这绝非心理咨询行业之福!

我还不太善于讲自己的故事,这里就分享一点自己的体会吧。我一直感觉我的父母在我小时候并没有给我我想要的那种温柔与呵护,反而苛责的时候更多。当我自己成了母亲后,我看了很多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书或文章,尽力避免在不经意间伤了孩子。我想我大体是做到了,但有时候太忙太累的时候,还是免不了会把自己的情绪强加给孩子。这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我也是人,是人都会有情绪,这有什么?

是呀,父母也是人,都会有情绪,心里都住着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何况他们那时候,心理学在国内还没有引起重视,也根本没什么儿童心理学的书可以看呀!现在看到渐渐衰老的父母,虽不能说对过去已经完全释然,但多了一些理解和宽容,面对他们的情绪,也能更理性地对待了。

要讲好自己的故事,不太容易,我也刚刚开始尝试,与大家共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