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令义解》条谓:“京城门者,谓‘罗城门’也。晓鼓声动则开,夜鼓声绝则闭。”而《瑶曲》〈罗生门〉条里就看到了“罗生门”取代“罗城门”的写法:“九条(通)之‘罗生门’,正是鬼神所居者。”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
“罗城门”何故作“罗生门”?原日文汉写“城”“生”之译,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的门,等同于古时城楼之门,即“京城门”之意。“罗生门”与皇宫正门的“朱雀门”遥遥相对,贯通两门间的即是整个京城纵轴干道的朱雀大路。公元七世纪后叶,平城京都的“朱雀大路”应与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一样繁华鼎盛,却不想政治波云诡谲,如今皇家衰败,平城京都内战仍频,民不聊生。兴亡,百姓皆苦,活者苦于生计,死了被苦于生计。
于是,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罗生门》“乐得狐狸来栖,盗贼来住,最后竟将无人认领的死尸也搬了进来,且日久成俗”。昏暗的天下着雨,一个落魄流浪的家将到此避雨,除了朱漆剥落的大柱子上蹲着一直蟋蟀,别无他人,就连朱雀大路上也空无一人。雨中过多的水分饱和着空气,消极腐烂的气息久聚不散,阴气森森,一切恍若行将就木。芥川龙的开篇尽显特色,阴沉气氛扑面而来。
从申末下起的雨,到酉时还没停,被雨淋湿的家将走投无路,他一面避雨一面思索明天——怎样从无办法中寻找办法,择手段便会饿死同死狗一样丢弃至此,假如不择手段呢?便是走当强盗的路。家将的“假如”使他提不起积极肯定的勇气。
只想寻找一个安安静静睡觉的地方,家将爬上峻急的楼梯,见到了楼里面正如所闻的死尸,见到了点点松明灯光中正在一根一根拔女尸长头发的老妪。我初读那“穿着棕色衣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老婆子”便觉得此妇等同鬼怪,在阴森中动作,来自地狱。
家将脆弱的价值观长在他频变的心理变化上,他在反感老妪罪恶行动的当下定下了之前犹疑的答案,在选择饿死还是当强盗中选择了饿死。此时的家将在我看来颇为勇敢正直且明事理,虽然他早已忘了先前有过当强盗的念头。他像手持尚方宝剑的正义使臣,雪白的钢色把老妪按倒在地,“在做什么,说来!不说,就杀了你。”乱世之秋,自惩犯罪者符合政治正确,家将瞬间触发了正义者的角色定位,心中摒弃了炽烈的憎恶之心,充满了得意和满足。
老妪的回答和乌鸦的叫声一样惹人生恶,“拔了这头发呵,拔了这头发呵,去做假发的”。家将的公吏之心被浇灭,失望之余那先前的憎恶便回到了心中。老妪乌鸦般的桑音并没有停,“我刚才,拔着的头发的女人是将蛇切成四寸长,晒干了,说是鱼干,到带刀的营里去出卖的”。
家将冷然地听着老妪的话,左手按着刀炳,右手按着颊上那颗化了脓的大颗的面疱(芥川龙的这个象征意义安排的很是巧妙,有瑕疵的脸面和尊严,护还是舍,映射内心),那自心底生出来的勇气是他在门下缺乏的勇气,所以烦恼也随之而去,饿死的念头也烟消云散。“的确,是这样吗?”至此家将的心理变化完全结束,不管是阴沉的气氛还是阴森的老妪也都完成了自己的背景任务,家将的右手离开了颊上的疱,他放弃了遮掩丑陋的面疱,丢弃了生而为人的脸面和自尊,完全且真实地变成了一个利己者,一个强盗。
“不做,便要饿死,没法子才做的罢,那就,我做的事也不觉得是恶事,明白这没法子事的女人,她大概会宽恕我的。”老妪的话家将懂了,他抢了老妪衣服,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做到教会徒弟饿死了师傅。家将心里也许重复着“不做,便要饿死,没法子才做的罢,那就,我做的事也不觉得是恶事,明白这没法子事的老妪,她大概会宽恕我的”。
芥川龙的《罗生门》结束了,可爬在楼梯口,头发白白的老妪望着的外边却是一片沉沉的黑夜,这片夜里有个越界的家将。他从人性生存还是毁灭的困惑中转化为了对人性的自我改变,老妪成了他堕落的踏脚石。人类大部分的恶都可以说成以什么理由为基础的利己主义者,比如,我作恶,我作恶的对象也是恶人,所以我做的恶可以被宽恕可以被原谅。
鲁迅《狂人日记》里人吃人的社会在《罗生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死去长头发的女人“吃”营里的人,老妪“吃”死去长头发的女人,家将“吃”老妪,谁“吃”家将呢?冤冤相报无法了。
家将从一个普通人转化成了一个利己主义者,他的堕落是芥川龙对人性的冷酷和残忍的肯定,结尾绝望老妇望着的沉沉黑夜细思极恐,可怕值得反思——人性的本质予以怀疑,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还是死,如何生,如何死,这样伦理道德的拷问,是芥川龙之介对“善”的呼唤。
在罗生门这个密集的空间里,芥川龙之介用冷峻的笔触和简洁的文字一步一步的铺陈激烈的加剧,呈现出完整且值得深思的作品。大悟无言,唯沉默是最高的蔑视,芥川龙之介把结局留给了那片黑沉沉的夜。他借以控诉社会的黑暗与现实的丑恶,他的笔同鲁迅一样怀着万钧力,若不能力挽狂澜,便直刺人心。
罗生门前魑魅魍魉,阴森可怖,小心。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首尾两句皆出自佛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