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AI辅助创作

在《松花江畔的曙光》签约失败之后,我对自己进行了反思。《松花江畔的曙光》使用了太多的AI辅助创作,使作品失去了前两作的那种温度。虽然从修辞、文辞的使用方面,有了AI的加持,确实有了很大的不同,从表面上看更加美了,但是却更加空洞。惭愧地讲,现在我还能记得前两部里面写过的东西,而《松花江畔的曙光》里面很多所谓的“精彩”片段我却不记得了。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写了《苇海烬战1937》,一篇《秦淮河畔的阴霾》的前传。这篇文我本着“原创”的原则,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完成。就连错别字都是读了十遍以上修改过来的。结果拿到所谓的“AI检测平台”仍然被识别有超过40%的AI痕迹。这个结果我当然不服,又拿出了去年二月发布的《我下次一定考第一》,另一篇完全自己写的作品。结果告诉我AIGC高达60%。但是当我拿出AI实验文《双向奔赴的暗恋》时,AIGC居然只有25%。最关键的是,这个平台生成的报告只是包含了检测文章的分段结果。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只显示了每个部分的AIGC。连得到这个结果的依据是什么都没有。根本没有一点儿说服力。

这一套测试下来,我发现那个平台对于过去的文章检测都是很准的。比如鲁迅先生的文、屈原的诗,全都是0%。这无可厚非,因为这些文都在平台的数据库里存着。但是问题来了,这些文是我们平时写作学习积累的素材,也是AI积累的素材。这就导致了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写出来的文一检测就有AI的影子。其实根本不是AI的影子,而是前人的影子。

我不知道简书是怎么来判断AI的,但是如果单纯使用平台结果作为依据的话,那无疑是很寒心的。那些明明是自己写的却有很高的AIGC的朋友们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不知道最近很多朋友的离去是不是这个闹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