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重温《大学》(31)】

图片发自简书App

《传》(十)(4)

【原文】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①。”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②舅犯曰③:“亡人无以为宝④,仁亲以为宝。”

[注释]

①命:天命。

②“《楚书》”句:《楚书》为楚昭王时史书。楚昭王派王孙圉(yǔ)出使晋国的故事,详见下面解读。

③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

④亡人:流亡的人,指重耳。

[解读]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前面先说君子要先慎乎其德,则有人、有土、有财用,是能絜矩的;外本内末,悖入悖出,是不能絜矩的。接下来,又引经据典,反复叮咛。

先引用《康浩》说:“天命或留或去,是不会始终常在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

不把天命拿去看皇上,只看我们自己,所有的成功者,都算是得了天命。但是,如果没有儒家戒慎恐惧之道,保持正心诚意和警醒努力,那就很容易被顾客,被市场,被时代抛弃。

我们想要什么呢?最基础的,想要安全;然后呢,想要领先,但是,惟命不于常,无论是安全,还是领先,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都需要不断的获取,一松劲就没了。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

楚国之宝的故事,是讲春秋时晋楚两国最强,相互攀比夸富,楚国大夫王孙圉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他:“你们楚国的白珩不错呀!其他还有什么国宝呀?”

王孙圉昂然对着简子道:“白珩不是什么国宝。楚国人引以为国宝的,不是金玉珠饰,而是有德之人。比如观射父。善于辞命,出使四方,能使各诸侯敬重我国。又有左史倚相,善于祝史,使上下鬼神无有怨痛于楚国。这便是楚国之宝了。要说白珩,先王的一个小玩具也,算不上什么宝焉。哗嚣之美,在楚国不算宝。”这一席话把赵简子说得垂头丧气,默默无言。那王孙圉也是楚国之宝了。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亲族仁爱当作宝。”

舅犯是晋文公的母舅,名狐偃,字子犯。当初晋文公重耳避骊姬之难,逃亡在外,所以叫亡人。到了秦国时,他的父亲晋献公薨逝,秦穆公劝重耳兴兵回国夺位。舅犯对晋文公说:“我们流亡在外的人,不以富贵为宝,以爱亲为宝。如果亲人去世,家里都在办丧事,咱们没有哀伤思慕之心,却兴兵去争国,便是不爱亲了,虽得国,不足以为宝。”所以晋之所宝,不在于得国而在于仁亲,这也是不外本内末的意思。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