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踏入职场,我便踏上了备考 CPA 的漫漫长征。谁能想到,这一晃,9 年过去了。
其间,《经济法》与《公司战略和风险控制》倒是考过了,可 5 年有效期一到,一切归零,又得从头再来。
再看看当年的同班同学,好些人 5 年内就把注会证书稳稳拿下,对比起来,心里全是羡慕啊!

大家平时听多了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是不是常觉得人家说得句句在理,可一轮到自己实践,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今天,我这个 “反面教材” 就来唠唠我的备考 “心酸史”,希望能帮大家避避雷。
这 9 年,《税法》考了四次五十几分,每年都信心满满要冲四科,结果全军覆没,经常学到中途又摆烂休整好几周。
考CPA加油
但每一科我都好好听完了课件,也做了一些练习、总结和很多电子笔记,买了不少的纸质书,花了大量的时间。
2024 年更是辞职在家,从 4 月开始专心备考,本以为胜券在握,没想到还是四科全挂。
以前,我总把考不过归咎于工作太忙,精力分散,要学的内容浩如烟海,没时间学能怪谁呢?可静下心复盘,才发现问题远不止如此。
今天咱就备考CPA这事儿,好好的复盘一下,避免自己不断地重复错误,不断掉进同一个“坑”。
No.1 目标别贪多,务实才靠谱
过去,仗着自己学过相关科目,有点基础,每年报考时都野心勃勃,动辄四科。结果呢,临到考试,能去考三科就算老天眷顾了。
今年我学乖了,只报三科 ——《会计》《审计》《税法》,贪多嚼不烂,稳扎稳打才是正道。
No.2 备考忌长线,及时回头看
战线拉太长,知识全 “凉凉”。学过的东西要是超过一个月不复习,再瞅就跟新的一样,能看懂字面意思,可一做题就懵。
今年 4 月起,我先啃理解性强的《会计》与《审计》,《税法》放最后,留一个半月专攻记忆性强的《税法》,年假也都攒着用来集中冲刺复习,就不信还拿不下它们。
No.3 心态要谦卑,踏实向前行
学习能力高低,并非决定考试结果的关键,傲慢才是 “绊脚石”。
就拿《会计》来说,全书 30 章,重点章节又难又绕,学了就忘太正常。这时,听课、做题、复习的循环可不能断,怎么判断自己掌握了没?简单,做几道题,再试着给别人讲明白这章内容,心里就有数了。
只要方法对,坚持下去,今年不过,明年准行,通过只是时间问题。
No.4 身心别紧绷,适当放轻松
每天记 20 个单词,坚持一两个月小意思,半年可就太难了。
同理,每天下班后都扎进学习,坚持半年,中途大概率得摆烂个把月。
得给自己松松绑,留些时间运动、打打游戏,或者早起一小时,少熬点夜。心灵也需要大扫除,把负面情绪清一清,不然积攒多了,身心都得垮。
偶尔打打球、看本好书、沉浸式打打游戏、被影视剧感动一下,这些开心时刻能给学习续航。
No.5知识联实际,趣味又好记
做过建筑业财务工作后,再看相关书本知识,瞬间觉得简单易懂。
把所学和工作挂上钩,学起来有趣还上手快,成就感满满。学习 CPA 知识,归根到底是要培养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专业本领。

对咱们会计学本科出身、立志扎根财务领域的人而言,CPA 这张行业顶级证书,不仅能搭建完备的财务知识框架,拓宽职业发展路,还能让你在职场上更有话语权。
备考这几年,我还意外养成了持续学习的习惯,面对新知识、新环境,不再犯怵,欣然接纳。
如今 AI 发展迅猛,我也积极学习利用,就像熟练掌握办公软件一样,让工作更高效。
“终身成长” 已融入我的价值观,此刻我虽平凡,但坚信未来定能财富自由,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说不定老了真能出本自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