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说话1》导读一听课随记
朱煜












小学老师更要推己及人,我们要经常想一想,你小的时候最怕的是什么,我小时候最怕分段、概况段意、总结中心思想。那我们现在当了老师我们也要注意这方面。
《教师月刊》2016年采访我,永通老师为我做了专题,标题就叫《让课堂说话》。有了这篇文章,才有了这几本书。
说封面,封底,章“人情物理”——周作人。
说话之道,归根结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课堂要把话说好,在于教学有设计感。
教学设计感落实与否,在于教师心中是否有课标、有学生,是否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是否能为学生解决困难。——朱煜
封皮,让课堂说话,是周作人的题字。
为什么要研究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造福学生
提升职业幸福感,愉悦教师
为做好其他工作提供条件
锤炼专业意识,培养职业精神
校园最重要的文化是教研文化。
内容还是形式,这是一个大问题
语文教材是由相互之间在内容上没有必然联系的若干篇文章组成的。这些文章,原本并不是作为教材而编写的,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他们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可称之为“原生价值”。
但是,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他们的价值便发生
学生阅读教材里这些文章的目的本质上不在获得它们所传达的信息本身,而是这些文章在传达信息的时候所产生的“如何传达信息”。
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我的理解,就是“怎么写”,或者是“表达形式”。
是不是只有关注了“怎么写”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是的。
教材的原生价值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
永远把眼光停留在文章内容方面,老师讲的内容,他都懂。如果从文章的表达形式入手,他就会对很多内容充满兴趣。如《枫树上的喜鹊》,二年级的学生肯定都懂,除了写字认字外,还教什么呢?
有的老师一天到晚就会问问题,问的问题学生都是明白的。这种情况下,要从表达方法入手,同时要让学生必须要学会。
教学生表达形式。
教文学,是为了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其什么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文章教学的目标,人人都应该达到。文学教育的目标,不需要人人都达到。
教文章就必须上成言语实践课。
文学课是师生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话题,围绕一个共同的文本来谈自己对这个文本的理解,谈由这个文本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的感受。文学课是派这个用场的,是一种精神活动,这和文章教学不一样。在文学的课堂上,老师只是一个先行者。老师不过是多一些阅读的经历,多一些人生的阅历,多一些人生的感悟。有了这些感悟之后,看到一个文学作品,老师平等地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学生听,或者是引导学生,告诉他们老师用这样的方法去感受这个文本。
如果我教《枫树上的喜鹊》
如果按照文学课来教,先让学生诵读,然后排练一个课本剧,学生自由奔放的表演。
但是这样,学生的生字就不会。
《枫树上的喜鹊》
第一板块
1.出示喜鹊图片,识写“喜鹊”,指导朗读课题。
2.观察插图,说说与图片上的喜鹊的区别。
3.朗读第一自然段,随文识字。
第二板块
1.朗读第二第三自然段
2.指导读:是的,我喜欢站在枫树下,抬头看喜鹊的窝。
句式练习:是的,我喜欢站在枫树下,抬头看喜鹊的窝,因为( )。
所有的复杂句都是可以训练思维的。
3.句式练习:我真是喜欢极了。因为( )
我们村的渡口旁有一棵枫树,我很喜欢它,因为( )
4.小结:作者喜欢树,喜欢喜鹊,而树上的喜鹊也经常给他带来惊喜。
第三板块(第二课时)
1.学生自读第五到第十二自然段,识写:拼、母、游戏
2.指导朗读: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喜鹊一家的愉快生活
3.分角色,指导情境朗读: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对话,以及“我”的旁白
练习第二段对话
从课后习题中选一段练习
4.这真是一只()的喜鹊弟弟,因为()
这真是一只()的喜鹊阿姨,因为()
5.句式练习
课后题
渡口旁的枫树旁,树上有个喜鹊窝,喜鹊窝里住着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6.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