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三剑客”ד好中文”联合征文|今天,简书首页就你一篇文
大家好,我是米老爹,这是我在简书创作的第140天,今天首页只有一篇我写的文章,我要通过一篇小说来说说小说创作的一些感受,谈谈小说应该怎样表现出动人心弦的主题以及艺术上怎样处理才是优秀的作品,与此同时,希望我的文字可以对得起你的时间。
小小说《三好生》写的是小人物,一个不起眼的学生,一个着墨只有寥寥数笔的班主任。但是读过作品之后,这两个小人物却令人久久难忘,同时对作品中的班主任油然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农家的孩子或是平头百姓的孩子不受重视,有头有脸的人物的孩子“得宠”,这大约是自古以来的“正常现象”了。作品中的“他”从未当过“三好生”,这本不足为怪,似乎也不好怪校长、班主任及老师们,因为他们也许并不是有意攀附“权贵”,而只是社会风气的习惯使然。
如果不是在期末表彰会颁奖时有人作弄“他”,尴尬也就不会发生了。其实,作弄“他”的学生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不满。不仅是“他”,几乎是所有的人对“三好生”大都是军官的子女这一现象早已是心中颇有微词了,只是不敢说出来。现在有了一个机会,通过捉弄一个同学的方式来引起校方的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他”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学生,绝对想不到会有人这般捉弄他。
“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也仅仅是对“三好生”有羡慕之意,“即使夜里做108个梦也不会梦见自己当‘三好生’”。可是,本来就自卑的“他”竟被人作弄到台上去了,并受到了校长的怒斥!
尴尬无可避免地发生了。这件事对一个孩子的心灵会产生何等伤害!他将在同学们面前永远抬不起头,甚至是一辈子都会因这次打击而萎靡不振!是可敬的班主任在这种突发情况下挺身而出,主动承担“疏忽出错”的责任,用这种方法近乎完美地挽回了“他”的面子,并且还献出了自己“上衣口袋里常常别着”的一支钢笔作为奖品,这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还是奢侈品”的“奖品”对孩子该是多么大的激励!
班主任的这一举动使得“那个寒假,他过得既充实又兴奋”。虽然班主任的行为引来了校长的训斥,也没及时得到学生的理解,甚至还有埋怨,但却无疑挽救了一个可能会因这次意外事件而走向崩溃的孩子。他用自己的“失”换回了学生的“得”,弥补了学生心灵上的创伤,塑造了一个孩子完整的人生!
这就是《三好生》展示的内容。作品唱了一曲优秀教师的赞歌。
写小人物,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只需选取日常生活中似乎不起眼的小事来表现一个人的品格,写出人物的个性,这应该是小说创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吧。
但是看简书大多数简友的小说,有的只是编了一个故事,只见故事不见人物,也就是人物命运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千篇一律;有的甚至连故事都是随意编造的,没有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很多小说没有明确的主题,读完后不能明确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对照《三好生》,是应该能够找出差距的。
艺术上,这篇作品也很耐咀嚼。虽然篇幅不足2000字,却情节完整,人物鲜明,细节生动,使人读后印象深刻。
作品的开头两段用简洁的语言,对发生故事的社会环境作了必要的交代,又为人物性格的展现和故事高潮的到来作了有力的铺垫。正因为有“他那时很自卑”的交代,在后来的情节中“他”才会在开会时“低着头想自己的心事”,才会没听到宣布“三好生”的名单,受到作弄才是合理的、真实的。
在人物刻画上,“他”受到作弄后,如果只是走到台上去,不显山不露水的,没领到奖就回来,那也许没有什么,不会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也就不会受到太多的伤害。但是,“他”太想“替农家子弟争回些面子”了,故而“走得郑重其事”,甚至还“向校长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一个细节,寥寥几笔,一个农家优秀少年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对班主任形象的刻画更为出色。“一个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的一句介绍,一个“走过来拦住他”的干脆动作,加上“仔细地看了两遍,又拍拍脑门儿”的比真事还更逼真的“表演”,特别是“把上衣口袋里的钢笔拿下来递到他手上:‘没有奖状和红花了,这个奖给你吧’”这不作任何修饰的近乎写实的几笔,就把一个优秀教师的形象推到了读者面前。
作者不写班主任平时做事是怎样认真,也不写他面对突发事件的内心活动和表情;而只写他为了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而不惜自己受到误解的举动,只写他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献出自己珍贵的钢笔的行为,这种精心的寥寥几笔描写,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凭作品中这几笔描写和自己做学生的经验,去想象去补充班主任平时的行为。
这种“留白”的手法,使不同的读者都能感受到自己熟悉的班主任的形象,会受到强烈的感染,作品也因此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小小说特别强调结尾,或是出人意料,或是耐人寻味。这篇作品的结尾就是耐人寻味且意味深长的。
作者借妻子的口“笑吟吟”地反问:“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单单把你漏掉呢?亏你现在还是班主任。”简单的一句话,一方面揭示了班主任的行为是为孩子免受伤害而为之,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一种高尚(真是“旁观者清”啊);另一方面,也婉转地批评了丈夫:你怎么竟然到现在还不理解你的班主任为你作出的奉献呢?你的班主任是怎么当的?你能为你的学生这么做吗?
“半晌无语”,“他”在思考。读到这里,读者同样也在思考。“夜半,他披衣而起,两眼含泪,拿起信笺……”作品到这里戛然而止。还需要再写“他”怎样给曾经的班主任写信吗?不需要了,再多写一个字都是蛇足了!
“他”在妻子的启发下,理解了班主任,感动得“两眼含泪”;读者同样也两眼含泪,被班主任感动了,被作品感动了,被作者精心的艺术构思感动了。
生活是精彩的,就看我们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表现小人物的文章是可以写得精彩的,就看我们能否驾驭好自己手中的笔。
【原文不长,附原文】
三好生
陈庆苞
上小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个军营,军营子女是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穿戴干净,长得也漂亮,不像农家子弟,即使是大冬天也敞着怀,鼻子下常常挂着鼻涕。他们还能给老师捎一些在地方上买不到的东西,自然就比农家子弟“得宠”。村里的孩子只要不是很出色,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他那时很自卑。
临放寒假时,学校照例在小操场上召开表彰会,“三好生”上台领奖是表彰会的高潮。校长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说话,老师在后面吸烟,整个操场乱哄哄的什么也听不见,他坐在下面低着头想自己的心事。
“要发奖了!”有人喊了一声,同学们的目光都聚到主席台上。被喊到的大都是军官子女,他很羡慕他们。当然仅仅是羡慕,即使夜里做108个梦也不会梦见自己当“三好生”,他觉得“三好生”不是他这种人当的。直到旁边的“大棍”用胳膊肘捣他。“快!校长喊你到台上领奖,你是‘三好生’啦!”
“快去呀!”旁边的几个人也叫道。
就这样,在小学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他第一次被评为了“三好生”。
领奖的时候,为了替农家的子弟争回些面子,他走得郑重其事。到主席台上,他也像军官子女那样向校长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接下来,就该双手接奖状了。
“你来干什么?”校长的神色奇奇怪怪,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我来……领奖呀。”他不明白,为什么校长对别的“三好生”笑容可掬,唯独对他冷冰冰的。
“领什么奖?”校长一下子暴怒起来,“简直是胡闹!”
他一下子蒙了:“不是你喊我来领奖的吗?”
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被人作弄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无地自容,转身就跑。
他的班主任,一个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走过来拦住他:“别走,这次‘三好生’有你呀。”
全场一下子静了下来。
班主任走到校长面前:“这次‘三好生’有他,怎么能没有呢?我明明记得有嘛。”
校长生气地把名单递给他。他仔细地看了两遍,一拍脑门儿:“哎呀,你看我,写名单的时候把他漏掉了。都怪我!”
校长把脸一沉:“胡闹!亏你平时那么认真,也能出这种错!现在怎么收场?”
全场静得出奇。
班主任把上衣口袋里的钢笔拿下来递到他手上:“没有奖状和红花了,这个奖给你吧。”班主任平时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上衣口袋里常常别着一支钢笔,钢笔的挂钩露在外面,在阳光下白灿灿的,引得学生羡慕不已。要知道,那个时候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钢笔还是奢侈品啊。
那个寒假,他过得既充实又兴奋。
他当时对班主任虽有感激,但更多的是埋怨。埋怨他一时的疏忽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了丑。要是领奖那天没有那令人难堪的一幕该有多好!他常这样想,并遗憾万分。从此以后,他见了班主任就总觉得不自在,尽量躲着走。班主任一笑置之,待他如故。
20年后,他已是某中学的一位班主任。
一天,他向妻子谈起了往事,提到他当年的班主任,那个平时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
“你说,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把我漏掉呢?”他感慨道。
妻子笑吟吟地反问道:“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单单把你漏掉呢?亏你现在还是班主任。”
半晌无语。夜半,他披衣而起,两眼含泪,拿起信笺……
(见《传奇文摘》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