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气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禀天地的正常之气而生成,人的生命是由于天地间阴阳之气的正常变化而产生的,如果没有天地间这种正常的变化,人的生命就不会存在。人在母腹之时,通过母体与天地之气相关联;出生之后,内外环境直接通应,此时生命的延续既依赖于体内气的生成、运行的正常,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地之气对人体之气的补充和调整。
天地之气对人体生命的产生及延续的作用重点有一定的不同, “天”主要赋予人们呼吸的清气,称为呼吸之气;“地”孕育万物,不仅直接承载、孕育着人的生命,而且孕育了无数可供人食用的动植物,因此主要提供给人们水谷精气。可见人生命的诞生和延续,必须依赖于“天”赋予人的自然界的清气和“地” 给予人的水谷之精气。
“气”具有无限的活力。人之所以有生命,就是人体之“气”活力的表现。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天,元气的盛衰存亡、新陈代谢的气化过程、生命的现象均源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说明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生命的动力,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人,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三)神
中医范畴内的人体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尚有狭义之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神机,即主宰生命活动的机制,生命活动在内根于神机,在外则根于四时气候变化。
神,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人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指出人体之神,在意识思维层面,包括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其中的“神、魂、魄”属于人的反射及潜意识范畴;“意、志、思、虑、智”等,属于人的思维范畴,即以“心”为中心,人接受信息、对比记忆、反复分析,最终完成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另外,在人的情绪层面,不论怒喜思悲恐等五志或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皆由“心神”所主宰。
神的产生和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是精、气、血,而气血又归属于广义之精,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反过来,人体脏腑组织的活动及功能发挥,气血的产生及运行等,又必受神的主宰和指挥。故此,以“神”为中心,人的脏腑组织器官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般情况下, 这种影响较为轻微或不易察觉,但在形体失常较为严重,成“神”的变动过快、过大时,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得十分明显。从脏腑气血失常对神的影响面言,如人在形体疲惫时,“神”之活力也多会下降,因而时常表现出情绪和兴趣的低落、但这种“低落”可调节、可恢复,程度较轻:当人罹患重病时,由于脏腑衰败,气血运行严重失常,人“神”的主宰作用也会失常,出现意识思维紊乱、精神情志异常,成出现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帝日: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即疾病发展到了“形弊血尽”的严重时期,人神对药物的刺激也失去了反应。从“神”对脏腑气血的影响而言,如人一-般 不能单纯通过意志而改变人体脏腑、气血的固有运行状态和规律;但当人的情绪剧烈波动时,常会影响脏腑气血出现明显变化,如三国时嵇康《养生论)中所言“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一集, 涣然流离"。这些都说明了“神”主宰功能的发挥必须以精气血为基础,且脏腑组织、精气血与“神”之间可相互影响。
具体到精和神的关系,神来源于先天之精,又依赖于后天之精的滋养,能统驭精气,故《灵枢.平人绝谷》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即,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则神旺;反之,精衰则形弱,形弱则神疲。气与神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气是生命的动力,气能生神,神能御气,所以(图书编.神气为脏腑之主》说:“气载乎神”“孰知气充乎体,赖神以宰之。”精与气的关系是: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二者密不可分,故习惯“精气”并称。所以精、气、神三者既是生命组成的基础,也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 整体,精充、气足、神旺是生命充满活力的根本保证。
— —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