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四岁的女儿四月儿和她的同学放学回家,到家后两个小家伙没玩儿够,纷纷要求到对方家里做客。因为时间太晚了,大人又都忙碌了一天,就没有答应。结果四月儿在车里大发脾气,大声哭喊,甚至还尖叫了两声。有一瞬间的怒火上窜,及时觉察到并转了念。于是耐着性子把车停到车位,这个时候四月儿还在大声喊:“我不要回家!”。平静的跟她说:“那你自己在车上呆着吧,妈妈走了。”下车,锁门,偷偷藏到车后。先是听到她哭,没五分钟哭声小了,小声嘟囔:“我要找妈妈,我要找妈妈。”一看火候到了,开车门把她领下来。这时候她已经不哭了,我知道她想让我抱抱,我只是牵着她的手,静静的上楼。换好衣服后,这时候她已经很平静了,偷偷的看着我的脸色。我把她抱过来坐在腿上,讲道理。她不断的点头,最后自己说:“妈妈,我以后再去别人家做客先跟妈妈商量,再也不这样闹了”。抱一下亲亲,夸奖她。孩子笑着去玩儿了。
这样的“博弈”似乎在四月儿一周岁以后就开始了,在陪伴她成长的过程中娘儿俩经常的“斗智斗勇”。早期的时候,也会因为她哭闹的我心烦冲她发脾气,结果不但没有制止孩子的行为,反而让她变本加厉的哭闹,特别是身边还有别的人时,更是闹的厉害,大有不达目的给你哭倒长城的架势。经过几番较量,终于找到了“治”她的方法。就是她越哭闹我越冷静,不予理睬,而且绝不因为她哭我就答应她的要求。等她发泄完情绪软下来的时候,再去开导教育她,并适当满足她的需要。这一招对四月儿很有效,她知道我说“不”的时候,是没有妥协余地的,于是慢慢的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当然我也会把“不”的原因告诉她,她一般就会低声说“好吧”。
在个人心理成长的过程中,也经常的反思和调整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我始终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首先要让孩子能够自然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但并不是任由孩子恣意妄为,在适当的时候也要给予拒绝和教育。这就像种一棵树,树是什么材料从种子就决定了,那就应该让它长成它本有的样子,但是过程中除了水和阳光,还需要园丁适时修剪枝桠,以保证树的健康有型。这个理念说明,如果对孩子的天性足够尊重,只有不同的孩子,没有“不听话”的孩子。
所谓“不听话”,更多的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想当然的“希望”。我希望你乖乖的不闹,我希望你听话懂理,我希望你学习名列前茅,我希望你出去给父母争面子……如果你不按我的“希望”来做,那你就是不听话的孩子,那我就训你、骂你、打你、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的教育你。你还不听话,我就很生气、很着急、很担心,这就是父母的焦虑。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无非两种,一种叛逆的,打骂都疲了,然后就是与父母对着干;另外一种是自闭的,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我不反驳你但我的想法也不跟你说。如果还有中间型,那就是这两种情况在后来成长的过程中自行纠正和修复,但童年的创伤是无法抚平的,会对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为人父母教育下一代,应看做对自我的修行。只有平息了自我妄想和情绪,才能更好的与孩子进行交流和引导。身教胜于言传,能让一个人成长绝不是暴力,而是爱。与我们血浓于水的孩子,他们是多么的纯洁可爱,他们甚至对父母的打骂不记愁,训完她没多会儿就跑来和你亲热,其实他们的内心本就是战战兢兢的在迎合着父母,我们怎么还能忍心把自己的情绪强加给他们?
更多尊重,更多沟通,成长自己,以身做则。请让我们一起陪伴孩子长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