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很早的时候就认为,30岁时一个坎。30岁的这边是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青年,30岁的那边是烦务缠身愁云惨淡的中年。一直忐忑地拒绝30岁的到来,惴惴的心思并不能拖延时间的到来,30岁还是要如期而至了。
年轻的时候很急。总想着能快点得到香车美饰,珠光宝气。想30岁之前办完所有的事情,到处宣扬如果30岁还未能看得到清晰的曙光,这辈子恐怕也无法再有出头之日了。
年轻的时候很容易被挑逗。“梦想”这两个字本代表的是凤毛麟角的珍贵,但不知从何时起,成了包裹苦痛内核的糖衣。为了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未来,一些不足为外人道也得小心思,殚精竭虑,锱铢必较。
当年只是听了几句虚无缥缈的描述,便自己构思了一个琼楼玉酒穿金戴银的投行世界,便义无反顾地从国之重器的专业跨入了金融圈。跨行是困难的,但牛刀小试的时候还是能感受到有力跳动的脉搏和对未来无尽的幻想。对于新人来讲,这就是生产力。
然而,人并不是永动机。这些无穷的精力和活跃的思维是要靠着外界不断地正反馈来浇灌的,否则,一定会有枯萎的那一天。按照初出茅庐所经历的枯燥的案头工作,无穷无尽的内外部扯皮,再加上日渐急躁的性格,这一天想来不会来的很晚。
但,不知道幸运还是不幸运,人与生都有自我麻痹的能力,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祖先们留下的可以自保的不二法则。尽管从各种角度看,实际的工作都与之前别人的宿舍和自己的幻想大相径庭,但是,还是能够用“以后会好的”、“同事还不坏”、“其他的工作比这个更早”来宽解和告慰自己的身心。
当自我麻痹和自我催眠都不再起作用时,或者当自我意识稍微有一些觉醒的时候,原来死气沉沉的思绪开始蠢蠢欲动。内心中充满了愤懑、不甘心和遇人不淑的负面情绪,甚至自比管仲乐毅,觉得全天下的人都看走了眼。当这种情绪开始蔓延,稍微遇到一点事情,就开始迸发出强劲的力量,燎原之势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不再踏实工作,每天想的都是老子未来一定让你们高攀不起。
带着这种已经膨胀了的情绪和失真的自我认知,开始寻找新的东家,认为大千世界中一定有慧眼识珠的伯乐。在这种高胀的情绪衰退之前,还没有理想中的事情出现,那么,人自身就会被这种情绪反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自暴自弃,妄自菲薄。
突然在这个时候,有人抛来了橄榄枝,那橄榄枝这个时候看来是那么美丽,那么诱人。它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也是一副有色眼镜,无法拒绝,心向往之。
这橄榄枝最后变成了毅然决然,变成了毫不犹豫,变成了新一轮的期盼和畅想,就像刚入行的时候一样,新鲜而有趣。
当橄榄枝最终也变成了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的现实,居然开始想念之前的人和事,想念那些曾经拥有但现在只能化为虚妄的回忆。这些个回忆变成了紧箍咒,变成了新的有色眼镜,变成了新一轮激起感情变化的催化剂。
于是,又开始寻找新的伯乐。
人到中年,一种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