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我的大舅爷在中国正充满磨难的时代出生,因而他的一生必定会与困苦在作斗争的。
大舅爷的家中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庭是十分困苦的,吃饭是靠自家种地得来的粮食,赚钱也是靠那田地里的粮食。大舅爷的父亲是长子,他自己也是长孙,又有着弟弟妹妹们,在家庭中他是要当顶梁柱的,也承担家人的期望。
他告诉我,他的奶奶从小就教育他“吃得苦中苦有,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奶奶是深知在农村唯有读书方能改变命运这件事的,让他要努力读书,要寒窗苦读!他的母亲也为家庭终日劳作,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深谙必须发奋努力才能改变现状,因而在后来读书的日子里他能够不畏艰难险阻地发愤图强。
大舅爷的求学之路是遥远而充满困难的。
他说,初中时去到了湖沟中学,足足十里地的路程每次还只能够自己徒步前行。艰难的家庭条件甚至让他连学校的最便宜的6块的餐都吃不起,他只能够自己每周背着馍去学校的。每周六的六点,别的同学放学可能还在玩耍,他就要急忙离校回家,往往是九点才能到家的,在家中停留不久,周日又要再次往学校那里赶。如果下了雨,不管多大,也是要赤着脚这样走一趟的。即便如此,他仍是未缺过一节课的。
高中时他的求学之路更为遥远,他每周要行走的路程从十里变成了三十里,路途更为漫长了,他却依旧自己背着馍去学校。
到了高二时,更加困难的家庭条件让他连学费也付不起,大舅爷说他孤身一人出去找亲戚寻求帮助,十几岁在人生地不熟的外边留宿,但最终却是无功而返。他也想过自己努力去卖鸡蛋,但卖1000个鸡蛋才只有2块钱,更是不可能的。家人也考虑过让他放弃读书,他不愿放弃,他不服气这样的境遇,最后家中卖掉养的牛换了一头老牛才凑到了费用。他一直吃不起学校食堂里的饭菜,饥饿对他来说是常有的事,他回忆道,印象最深是有一次妹妹从家背了一筐的馍来到他学校,他和朋友一下子就吃了十几个馍。
他说,上学时他吃的苦都是有所回报的。上高中时长期的徒步往返家与学校也让他锻炼了身体,当时还在少年组和青年组的竞走比赛中拿了第一,也为后来打下了身体条件的基础。他不畏艰难险阻也要上学的努力,也被老师看在眼里,老师帮助他拿到助学金从而能够继续学习。他在学习中分外刻苦,从来不缺课,所以成绩很优秀,最终也获得大学保送的机会。
但他没有立刻做出选择,在那个时候家庭的困难让他犹豫是要选择家庭还是继续学业。他仍是不甘心的,不甘心于困苦的现状,不甘心那个似乎最简单最轻松的顾家的选择,多年的学习经历与成长让他最终选择了继续学习和成长。
就这样,他得以进入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在那里他并没有懈怠,他接受的是军事化的管理——每日早起训练,吃饭,学习……在那里都是排着队井然有序的进行,他从未觉得这样的日子是苦的,仍旧一头埋进学习里去。后来毕业是要分配的,他进入了研究院,开始了研究工作,在后续也参与过无人机和水上飞机的项目。几经辗转调动,也是为了母亲他最终回到郑州,在这里继续发展。这时候他是一位少有的无线电人才,就在郑州当地电视台开始工作。他多年工作,也一步步晋升,做过领导。说到这里他是很严肃的,他说管理底下的人员是要尊民心顺民意的,要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更要听得进去意见建议。我并不意外大舅爷这些话,他说过他生在那个年代,一直是跟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他就是第一代少先队员,在五星红旗下长大,也积极入党拥护党,他已经是六十多年的党员了,思想一直在不断进步,在做领导时能够不忘初心。他吃了很多苦,但他学业有成,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精神世界也是极为富足的。我的父亲年轻时身体是不大好的,大舅爷就接济他从老家来到郑州生活和工作。每次见面时他最先关心的就是我的学业,他对我们小辈总是循循善诱的教导着,为我们指出各种问题并给我们指明方向。大舅爷知道自己的人生充满着各种苦难,但他笑着告诉我,他自己的一生是幸福且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