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冬阳
大学毕业之后,我曾在湘西偏远山区一所中学支教。学校的教学条件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设施也不齐全,整所学校只有六个老师,所以几乎每个老师都要负责好几个班的至少两门课程。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一年也就回来一两次,甚至有些孩子们连父母的样子都不记得了。
山区出行几乎都靠走路,只有几户人家家里有摩托车,但在这偏僻的地方来说都算是了不起的交通工具了。孩子们上学都是自己走路,他们三五成群,既能互相照应也能一路有个伴。一些离学校较远的学生甚至天还没亮就打着手电筒赶路,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他们虽没有城市孩子们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便利的交通,但他们从来没有喊过一声苦。因为,他们不知道抱怨,没有对比,没有歧视,他们的心灵纯净得一尘不染。学校围墙上用红色墙漆刷成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格外醒目,这是他们每天都会经过看到并且在心里默念一遍的“校训”。在这里,每一个学生的人生目标竟如出一辙般相似:走出山区,用知识改变命运。
这是一个对他们来说最便捷、也是唯一的办法。
1、
我的教学任务是给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上语文和政治课。
刚好在课堂上讲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我便给他们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写一篇文章,主题是亲情,体裁、标题不限,字数800左右,要求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上交。
按照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准时上交了作业。我知道这篇文章对他们而言应该不难写,他们应该有很多话想说,或是对父母说,或是感谢爷爷奶奶的哺育。每一篇文章我都十分用心地看,并且都给他们写上了温暖的评语。只有李可的作文,我被震撼了,我甚至不知道怎么去写上我的评语。这仿佛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小姑娘的内心的渴望和无奈。文章标题《寻找》,内容如下:
《寻找》
我叫夏雨,出生在一个下雨的夏天,与生俱来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也许这是上天的旨意,让我用这双大眼睛来寻找,寻找一个我可以抵达的家。
我要寻找一个家,一个真正的家,一个在我受伤时可以寄托心灵的家。
因为我没有家,所以才要寻找。我的家?我只知道那是一所遮蔽自然界风雨的房子,而且永远见不到阳光。我便一直生活在这种黑暗和孤寂之中,家中有的是无止尽的争吵和泪水,家的温馨和家的感动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梦,很美但很绝情的梦。依水曾说,她要带我去寻找天堂,那是一个只有欢声笑语的幸福国度,那儿才是我的家。我憧憬着,憧憬着有一天我们能寻找到这个名叫“天堂”的家。
依水是我的妈妈。她说她是依水而生、伴水而活,水才是她最终的归宿。那么,我们一直要寻找的那个家,一定也有很多圣洁、万种风情的水吧!
寻找一个天堂,能让我自由飞翔;
寻找一个家,能让我幸福快乐的成长。
可是,那个曾说要带我一同去找寻天堂的人却不见了!
我爱你,却找不到你。
我四处找寻着,直至天涯海角。蓦然回头,她离我已好远好远,好似相隔了一个世纪,天和地的距离…
她正向那拥抱着水的大海走去。我发疯一样的朝她跑去,我要追上她,我要留着她带我去找寻天堂。可是,就算我用尽了全力也追不上她的步伐。我呆立着,看着她一步一步的拥向大海的怀抱,而那轻缓的脚步却重重的踩在我的心头,痛彻心扉!我哭着,撕心裂肺的呼喊着。她回过头来,对着我凄然一笑,便决然地离去,再也没回头看我一眼。迷离中,柔水浸湿了她的裙摆,渐渐地爬上了她的腰,最后没过了她的头。我知道,依水,她真的依水而生伴水而活了,只留下如此孤寂而又彷徨的我。
悲风怒号,江水呜咽!
夏天不是沐浴阳光的季节吗?为什么我的夏天一直下雨?
夏天的雨水不是润泽万物吗?为什么它却总在无情地侵蚀着我的心灵?
跪地抬首问苍天,敢应否?来世我为苍天你为人!寻找,我该去哪里寻找那个我可以抵达的家呢?我瘫倒在冷冷的沙滩上。
风吹起花瓣,如同我阵阵破碎的童年,决荒的古乐诠释着灵魂的落差。躲在梦与记忆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用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和永恒。
擦干泪水,继续走在寻找的路上,我相信总会有一个我可以抵达的家送我远航!
后来,我在班上念了几篇优秀的习作。当然,包括这篇。我念这篇文章的时候,同学们很安静,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注意到李可,默默低着头,手上拿支笔在本子上涂涂画画,脸上并没什么表情。午间休息的时候,我把李可叫到我的办公室,小心而谨慎地问她:“何以编了这么一个故事?”她告诉我这不是编的,只是她的一个梦。我心里稍微有点儿放心了,至少这不是真的。
然后,这孩子低着头小声地说:“我每天都怕这个梦成为现实。”
她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原来,虽然这孩子不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家,但她自小家里就充满了纷争。父母双方都是顺从家里长辈的意见组合家庭,因此并没有很深厚的感情基础,加上性格不合,两人轻则争吵不断,重则大打出手。这一点一滴,孩子都看在眼里。她既羡慕别人家里温馨的氛围,又害怕失去自己现有的家庭。她告诉我,在她的梦里经常是父母决裂、离家出走、孤苦无助的情景,醒来的时候枕头都是湿的。
我心疼这孩子,却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她心里不这么难受。
我告诉她,父母只是暂时的有些冲动,他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等他们冷静下来,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女儿就不会再吵了。你看,很多同学的爸爸妈妈一年都很难回来一次,甚至还有些人都忘记了父母的模样。你要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什么都不会失去。
李可沉默了一会儿,她说:“可是我好羡慕他们,至少他们可以把爸爸妈妈想象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我紧紧地抱着她,希望能给她多一点儿温暖。她趴在我的肩头轻声啜泣。我一阵心疼,又在心里狠狠地骂了一句:
“这什么狗屁爹妈!”
2、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高中同学小A,是我们的寝室长。1米75的个子,模样也生得十分俊俏,人很好相处,只是话不是很多。她常常在寝室里都是一个人看书、看电视,很少参与团体性的活动。当时,我们并不了解太多她家里的情况,只觉得这是一个喜静的姑娘。
五一假期过后,同学们陆陆续续的回学校了。只有寝室长小A没来,听说是请假了。
可是一周之后,小A还是没来学校。老师联系家长了解情况,她姑姑说小A只请了一天假就来学校了,家里并没有人。也就是说,剩下的6天,小A其实是处于一种失联状态,大家并不知道她去了哪里。
姑姑赶紧报警,学校也在发布消息紧急寻人。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怕是要凶多吉少了。
两天后,一个不愿意相信却不得不相信的结果出来了。小A在家里喝农药自杀了。法医鉴定死亡时间是4天前。
小A的父母在外打工,她一直住在姑姑家,自己家里一直是闲置着。姑姑怎么也没想到,侄女竟然在自己家里自杀了。
家属来学校整理遗物的时候,在小A的枕头底下发现一个日记本。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好希望从此解脱!快了,就快了!
小A妈妈趴在女儿生前用过的被子上痛哭。
什么时候,死亡竟然成了一种解脱,成了一种希望?
问题在哪里?花季生命从此消逝,谁之过?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意过这样一个数据: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调查显示,中国有6100万留守儿童,其中有34%有自杀倾向。12%做过规划,9%真正实施过。34%就是2000多万人,相当于某些国家的全部人口。
那些家庭不和睦的孩子以及这些留守儿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缺少父母的爱。也许他们很多人家里条件并不差,但是他们缺少一种生活的力量和自我存在的价值。去年6月份贵州毕节四个儿童喝农药自杀的事件,只是这些蜷缩在心灵角落里的孩子们的一个缩影,还有千千万万的孩子需要我们去关注。当然,最主要的关爱,还是来源于父母。
工作纵使忙碌,但请尽可能多的花点时间陪陪孩子;
生活固然不易,但应该给予孩子最大的耐心和勇气;
要知道,你的陪伴比你的电话重要,心灵的健全比物质的富有重要。
请给孩子多一点点爱,请多多关注他们心灵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别再让死亡成为孩子们的愿望!
文章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